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中山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而且是中国现代国家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其宪政思想是现代国家建设在政治层面上的具体体现。 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需要催生了孙中山宪政思想的产生。面对西方异质文明的冲击,传统中国的文化普世主义出现严重危机。在这种文化普世主义出现严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现代民族主义开始萌芽并进而以不可遏制的势头成为中国主流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诉求于政治,就是建立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孙中山的宪政思想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只有结束满清的君主专制制度,才能在中国建立一个现代立宪制国家。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章太炎为代表的革命派都想要在中国创建一个现代立宪制国家:维新派师法英国、德国、日本,想要在中国创建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而革命派效法美国,想要在中国创建一个民主共和国。两派之间不同的是,表现在创建现代立宪制国家的途径与方法上:维新派采取的是和平改良的渐进办法,革命派采取的是激进的革命方法。戊戌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的失败证明:在近代中国,用自上而下改良的方法来建构现代立宪制国家根本办不到。因此,孙中山不得不采用体制外革命的办法来建构现代立宪制国家。随着三民主义的诞生,孙中山的宪政思想也逐渐产生与完善。孙中山宪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创立的三民主义。 要实现真正的民权主义,就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此,必须设计出体现国家民主共和的宪政制度。在民权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提出了系统而完整的宪政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权能分立的政治学原理、中西结合的五权宪法思想、民权初步、地方自治、政党政治和建国三阶段论等。其中,五权宪法和权能分立是孙中山的基本宪政主张,其他四个内容可以被看作是实现其宪政主张的手段或者途径。孙中山的宪政思想不仅体系完整,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种可操作性具体表现在:孙中山的宪政思想中既有宏观规划,如建国三阶段论,又有微观计划,如民权初步、地方自治、政党政治、直接民权等。 孙中山宪政思想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其政党政治观的变化上。民国建立至袁世凯解散国会,孙中山信奉政治自由主义,主张把国民党改造成为适应民主宪政制度运作的一个普通政党,实行议会内阁制,开展政党竞争的政治活动。1919年后,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以后的军阀混战促使孙中山的这种政党政治观发生变化。他重新组建中华革命党,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