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胸腔积液是一种呼吸系统常见的临床表现及症候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发生的胸腔积液患者,其按胸腔积液性质可划分漏出性胸腔积液和渗出性胸腔积液,漏出性胸腔积液多为良性,一般不需要行胸腔穿刺抽液,针对漏出性胸腔积液行针对性治疗后胸腔积液量逐渐减少,甚至消失,预后良好。如:低蛋白血症、右心衰竭等;渗出性胸腔积液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为良性胸腔积液,亦可能为恶性胸腔积液,良性胸腔积液多经过积极针对病因治疗,治疗效果及预后均较好,恶性胸腔积液则治疗难度大、预后差。渗出性胸腔积液中最常见病因为结核性胸膜炎、恶性肿瘤。结核性胸腔积液经积极系统抗结核治疗预后良好,可治愈。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若发现不及时耽误治疗可造成患者呼吸循环衰竭、严重低蛋白血症、远处转移等,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预后较差。因此良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恶性胸腔积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甚至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当前虽然经过对胸腔积液行胸水常规、生化、微生物及脱落细胞学检查,仍有约21~32%的胸腔积液性质不明。故而探索恰当的诊断方法对明确胸腔积液的性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学者们发现一些对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有意义的指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是目前恶性肿瘤中促进血管生长敏感性最高、特异性最强的血管生成因子,能使血管壁通透性明显增加,导致血浆蛋白渗出胸膜,致使恶性胸腔积液的形成,与恶性肿瘤的胸膜转移及胸腔积液的形成有直接关系。端粒酶(telomerase)在正常人体组织或良性病变仅有极少部分低水平的表达,而恶性肿瘤的生长、转移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大部分的恶性肿瘤组织都有端粒酶表达,而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端粒酶水平有较高表达,故端粒酶亦是恶性胸腔积液的良好的鉴别诊断指标。DNA倍体分析(DNA ploidy analysis)能反映恶性肿瘤生物学上的特征,对于诊断恶性胸腔积液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目前对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端粒酶及DNA倍体分析在胸腔积液中的变化国内外均有研究,但未见多项联合检测的报道。此项研究旨在探索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端粒酶及DNA倍体分析在良恶性胸腔积液中进行单项和联合检测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 方法:收集我院87例2014-09至2015-12期间未经治疗的胸腔积液住院患者共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4例,女43例;年龄25~81岁,平均(62.31±13.20)岁。通过询问患者既往史、现病史及胸水常规、血生化、胸水生化、胸水病原学检查、胸部螺旋CT、电子支气管镜、荧光支气管镜、脱落细胞学病理、胸腔镜胸膜活检等检查,以胸膜活检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良性胸腔积液45例(良性组),其中结核性胸腔积液31例,类肺炎性胸腔积液5例,低蛋白血症3例,心力衰竭3例,肝硬化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恶性胸腔积液42例(恶性组),均经脱落细胞学病理或胸膜活检组织病理证实为恶性,其中肺癌合并胸膜转移34例,乳腺癌合并胸膜转移4例,恶性胸膜间皮瘤3例,恶性淋巴瘤转移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PCR-ELISA)检测端粒酶的表达和用Feulgen染色做全自动DNA图像分析,最后对各项检测指标单项和联合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进行计算分析。 结果:良、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中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端粒酶及DNA倍体分析进行检测发现三项指标在恶性组中均比良性组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单项肿瘤标记物检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端粒酶及DNA倍体分析敏感性分别为76.19%、71.43%、66.67%,特异性分别为86.67%、91.11%、88.89%,阳性预测值84.21%、88.24%、84.85%;任意两项联合检测中VEGF+端粒酶、 VEGF+DNA倍体分析、端粒酶+DNA倍体分析敏感性分别为90.48%、83.33%、78.57%,特异性分别为84.44%、82.22%、84.44%,阳性预测值86.36%、81.40%、82.50%。 结论:在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VEGF、端粒酶及DNA倍体分析进行单项检测中VEGF的敏感性最高,端粒酶的特异性最高。在联合检测中VEGF+端粒酶的敏感性最高,VEGF+端粒酶和端粒酶+DNA倍体分析的特异性要高于VEGF+ DNA倍体分析,且两项联合检测的敏感性均高于单项检测,具有更好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