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的诸多著名文学奖项的获得者,索尔?贝娄早于七十年代就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美国作家之一。在近六十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贝娄成功地探索了许多主题,其中,“受害”这一主题几乎凸显于他的每部作品之中。迄今为止,尽管受害主题在西方评论界早有研究,中国学界对此却鲜有涉及。而且,鉴于贝娄对该主题探讨之深入,兴趣之持久,甚至连西方学术成果在系统性和研究视角方面也仍显不足。本文旨在通过对贝娄的三部代表作《只争朝夕》、《赫索格》和《洪堡的礼物》进行主题和人物分析,揭示其所有作品中男主人公的某些最具典型意义的受害特征。导言部分扼要回顾了本文研究课题方面的有关文献,分析了贝娄偏爱受害主题的原因,阐明了文章的整体布局,并简单介绍了各章的主要内容。第一章以精神分析学中“道德受虐症”的相关理论为参考框架进行论述,指出贝娄最优秀的中篇小说《只争朝夕》中的男主人公威尔赫姆是道德受虐症的受害者。威尔赫姆的道德受虐症的起因是俄狄浦斯情结,这种情结使得他对代表“超我”道德准则的父亲产生了无意识的负罪感。为了减轻这种负罪感,他渴望自我毁灭。在现实生活中,威尔赫姆的道德受虐症使他成为彻头彻尾的受害者:他选择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充当受害者,不仅力求得到父亲的惩罚,而且还将以他的妻子玛格丽特和泰姆金医生为代表的其他人甚至整个世界内化为“父亲超我”,以达到处处受难的目的;另外,在人生的各个关键时刻,他故意做出错误的决定,以致事业、婚姻双重失败,人到中年不但失去了工作,还不得不付给分居的妻子不合理的高额赡养费,最后仅剩的七百美元也因他的受虐倾向而被骗光。在泰姆金医生的启发下,威尔赫姆认识到他的无意识的负罪感和道德受虐倾向。尽管小说结尾处暗示威尔赫姆摆脱了他的道德受虐症,同时却更加令人信服地传达着相反的信息:威尔赫姆的受虐情结将继续困扰着他。第二章讨论贝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小说《赫索格》中的同名主人公的受害特征。本章的主要论点是赫索格是他的极端唯智论思想的受害者。他的极端唯智论思想尤其体现在:他相信伟大的理论能够完全解释世界,通过理性思考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因此作为知识分子,他可以通过理性思考来创立理论,借以改造世界。简而言之,赫索格的极端唯智论思想使得他无法正确认识现实,有效应对生活中的问题,以致深受其害:长期沉浸在思想的世界之中,他并不具备对现实的洞察力,因而遭到了妻子和好朋友的蒙骗——他们私通长达几年之久,而赫索格对此一无所知,与妻子不明不白地离了婚;得知妻子和好朋友双双背叛的真相后,他不可抑制地陷入理性思考之中,试图通过他的学术知识来重新审视生活与人性,可是直到真正接触现实他才意识到任何一种理论框架都无法完全解释复杂的人性,单纯靠理论来改变世界不过是一场空想而已;同时,他认识到,在思想世界的强大却使得他在现实生活中极其无能,离婚后一味执迷于思考实际上是对现实的逃避,是痛恨自己无能的结果;最后,他不得不承认,对理论的过分依赖导致了他在生活中的受害地位。虽然小说结尾处赫索格声称要停止没完没了的理论思考,但分析表明他摆脱极端唯智论的思维模式、真正投身现实生活的可能性很小。第三章论证了《洪堡的礼物》中的艺术家主人公洪堡和西特林是粗俗的物质主义的受害者的观点。洪堡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举成为知名的浪漫主义诗人。然而,这个本该前途远大的诗人后来却沦为粗俗的物质主义的受害者:最初,物质主义以它压倒一切的威力迫使洪堡降低了他的浪漫主义理想,追求物质形式上的社会认同,结果却因此失去了诗歌创作的灵感;同时,他的浪漫主义诗歌也随着物质主义思想日占上风而不再受到欢迎;继而,他追求理想的其他努力也都付诸东流;接二连三的失败使得洪堡由浪漫主义诗人沦为典型的市侩,之后又精神失常,最后悲惨地死去。同他的老师洪堡一样,西特林也成了物质主义的受害者:他从洪堡的失败中看到美国物质主义社会对艺术家的摧残,因而完全放弃了浪漫主义理想,成了著名的通俗文学作家;但是,成功并没有带给他预期的满足;西特林一方面耽于物质享受,另一方面又因背叛了理想而感到内疚,因精神空虚而经常陷入痛苦之中;后来,他追求精神生活的几番努力都一一化为泡影;最后,事实证明理想主义的西特林与金钱至上的物质主义者无法匹敌,他的钱财被一掠而光直至破产。对小说结尾的分析表明,西特林能够成功地找到精神生活的可能性很小。洪堡和西特林的经历说明,高尚的精神追求与极端的物质主义追求是相悖的;理想主义的诗人注定要成为粗俗的物质主义的受害者。最后,结束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在很大程度上,贝娄对“受害”这一主题的持久兴趣可以归结为他的犹太身份。总的来说,他笔下的男主人公们因他们与社会之间及其自身内部的矛盾而沦为受害者。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家,贝娄通过他对受害者男主人公的塑造表达了他对当代社会的严肃关注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