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横向气流掺混是一种强化气液相间能量物质输运的重要方式,广泛应用于发动机燃料射流燃烧。本文采用图像粒子测速技术(PIV)、定点粒径分析系统(PDIA)光学实验测试手段,研究不同横向气流与注压条件对离心式喷嘴破碎与雾化特性的影响。搭建常温冷态雾化实验台与横向掺混实验风洞对空心锥形液膜的雾化破碎特性展开实验,为发动机燃烧室的油气掺混与结构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针对无横向气流作用下的离心式喷嘴的雾化特性进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横向气流掺混是一种强化气液相间能量物质输运的重要方式,广泛应用于发动机燃料射流燃烧。本文采用图像粒子测速技术(PIV)、定点粒径分析系统(PDIA)光学实验测试手段,研究不同横向气流与注压条件对离心式喷嘴破碎与雾化特性的影响。搭建常温冷态雾化实验台与横向掺混实验风洞对空心锥形液膜的雾化破碎特性展开实验,为发动机燃烧室的油气掺混与结构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针对无横向气流作用下的离心式喷嘴的雾化特性进行研究,发现随注压增加,雾化喷嘴雾化锥角增加而破碎长度减小,雾化锥体中轴线位置处的液滴速度高于外侧的液滴速度,随雾化锥角的减小,雾化粒径有所增加,均匀度有所下降。通过对锥形液膜表面波进行计算得到参数ln(ηb/η0)值分别为1.646、1.619,据此对破碎长度半经验公式进行修正,预测值与实验结果误差维持在17%以内,可用于预测同结构喷嘴的破碎长度。采用横流射流掺混实验台研究液体射流韦伯数与液气动量比对横流作用下的锥形液膜的破碎与雾化特性的影响,得到空心锥形液膜在不同风速作用下的迎风与背风侧的破碎模式与破碎长度以及雾化液滴速度场。并发现雾化锥体的迎风面的破碎方式与射流韦伯数与液气动量比均有关系,随着射流韦伯数(0.8~2.5)与液气动量比(159~3100)的增加,液膜破碎处脱落的雾化液带与液滴也随之变细。液膜破碎模式也由内外压差主导作用,转为包状破碎再转化为剪切式主导破碎模式。横向气流可促进气液掺混,提高液滴的扩散范围的同时雾化液滴灰度值分布均匀度有所提高,相较无横流作用下的同等工况,下游液滴雾化场的对称性减弱,破碎处的液滴速度也减小。
其他文献
航空发动机后腔体的雷达和红外隐身特征是战机后向隐身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隐身材料涂覆方案导致的各部件发射率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后向雷达和红外隐身性能,因而迫切需要攻克后腔体雷达散射截面(RCS)和红外辐射特性数值计算和壁面发射率准确测量等关键隐身技术难题。由此,本文针对“发动机后腔体隐身特性分析及发射率求解方法”展开系列研究,为发动机隐身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全文主要工作如下:(1)
切换系统由多个子系统和一个可调配子系统运行顺序的切换律组成,是一类重要的混杂系统,在控制科学领域和航空航天、电子、船舶等工程领域均广受关注。随着数字化传输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化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依靠开放式网络使多个异地分布机构/单元高效交互。将网络化技术应用到切换系统,可解决多模式控制下的传输低效问题,对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网络化技术应用的同时,资源受限和恶意攻击等问题无法避
由于新能源载人电动飞机无污染、飞行成本低等优势,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飞行器设计领域的热点。永磁同步电机具有效率高、寿命长、控制效果好的优点成为国内外各型号载人电动飞机驱动电机的首选。根据电动飞机飞行特性,电动飞机永磁电机对控制器要求较高,既要在转折转速(也称为基速,一般与额定转速相差不大)以下输出尽量高的转矩,还需要在转折转速以上短时间保持高功率输出。但电机转速达到转折转速后转速不再随电压升高,因此
无人机具有较强的机动性能与低成本优势,且近年来智能化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执行空战任务。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环境,如何使无人机可以自主合理决策并占据优势态势一直是现代空战相关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现代空战中,无人机获取的战场信息通常具有不完备和不确定的特征,不能直接作为决策依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提高无人机空战的智能性,本文提出了非完备信息下无人机自主决策与导引方法。首先,根据
战机飞行训练评估是飞行员训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在我国实际飞行训练环境中,评估训练效果的方法主要是根据教员的经验进行判断,主观性较强且自动化程度不高,不仅给教员造成较大的工作负荷,也难以保证评估结果不出现偏差。因此,结合飞行训练数据,采用人工智能方法客观、系统和全面地评估飞行员的训练水平是非常有意义的。为了提高战机飞行训练评估的准确性和自动化水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学习的战机飞行训练智
移动机器人在各行各业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机器人操作系统(Robot Operating System,ROS)的不断完善促进了机器人领域的发展。本文以清华大学的开源ROS系统作为操作系统,完成了一台自主移动机器人的系统设计,并对路径规划算法及建图与定位算法进行研究。最终实现了机器人规划工作路径、构建环境地图等功能,并能按照要求完成作业任务。首先,进行移动机器人系统设计,确定环境检测系统、主控制系统
电动无人直升机作为机动灵活的旋翼飞行器,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农业领域。而自主起降是电动无人直升机重要的飞行功能之一,其研究意义非常深远。本文围绕着电动无人直升机的自主起降控制策略和飞行控制方法展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从工程实际出发,分析地面效应、气流扰动、涡环状态等因素对电动无人直升机的影响,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制定完整的自主起降控制策略,其中将自主起飞过程分为稳定增速、离地爬升和定速爬
目的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组侵犯淋巴组织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DLBCL一线治疗方案是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CHOP(环磷酰胺 Oyclophosphamide,C;吡柔比星 Pharmorubicin,H;长春新碱 Vincristine,O;泼尼松Prednisone,P)。目前病毒-基因疗法正显示出其卓
无人直升机因其可以垂直起降、定点悬停、低速飞行、前飞、后飞等特点,在民事与军事领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然而,无人直升机是一个具有高阶、不稳定、非线性、强耦合特点的非线性控制系统,对其研究仍具有巨大的挑战。因此,本文以无人直升机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建模技术,飞行控制技术展开研究,旨在建立直升机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飞行控制技术研究。首先针对无人直升机建模进行研究,根据无人直升机建模的安全性和可操作
随着航空工业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对舰载无人机的控制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舰尾流场和地面效应严重影响无人机着舰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提高自主着舰能力,本文利用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DRL)中的双延迟深度确定性策略梯度(Twin Delayed Deep Deterministic Policy Gradient,TD3)算法以及改进的TD3算法,对受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