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D-二聚体在创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中的变化及意义,探讨创伤后颅内出血发生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07年3月到2008年2月间收治的121例闭合性颅脑创伤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受伤到入院首次CT时间,入院时的血压,入院GCS评分,入院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Fg),血浆D-二聚体浓度,不同的颅脑创伤类型等对PHI发生的影响,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D-二聚体浓度与脑外伤病人预后的关系,绘制血浆D-二聚体浓度与PHI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了解血浆D-二聚体浓度在PHI发生中作用的特点。结果:在纳入研究的121例病人中,97名男性中42人发生PHI,24名女性中11人发生PHI,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最小年龄15岁,最大86岁,平均年龄44岁,PHI组平均年龄高于非PHI组;患者多以车祸伤入院,不同的受伤原因与PHI发生无关;84名病人是在受伤后2小时入院,平均时间为2.07±1.67小时,受伤到入院时间短的病人PHI发生率高;入院时收缩压低于90mmHg有11人,其中8人发生PHI,创伤后低血压患者PHI发生可能性大(OR=3.85,P=0.043);患者入院GCS评分较低组PHI发生率高于GCS评分较高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T延长者PHI发生率高,但未发现PHI发生与APTT异常相关。血小板计数降低,Eg浓度降低均相对PHI组高;不同的颅内血肿类型之间PHI的发生差异亦无显著性。本组病例发生PHI后80%以上需要手术干预治疗,PHI组35人预后恶劣,死亡率为43.4%,高于非PHI组(P<0.01),发生PHI患者预后不良。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受伤到入院首次CT检查时间(P=0.016),血小板计数(P=0.013),D-二聚体浓度(P=0.001)与PHI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认为它们是PHI发生的危险因素。大多数病人D-二聚体浓度升高,不同的血肿类型D-二聚体浓度差异无显著性(χ~2=5.077,P=0.166)。D-二聚体浓度越高,GOS评分越低,D-二聚体浓度升高者预后不良(K-W test,χ~2=49.326,P<0.01),两者存在中度负相关关系(Spearman’s rho=-0.632,P<0.01)。PHI组D-二聚体浓度高于非PHI组(P<0.01)。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发现,当D-二聚体浓度为5.00 mg/L时,判定PHI发生的灵敏度为和特异度分别72%和71%。结论:颅脑创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性损伤(PHI)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年龄较大,受伤到入院首次CT检查的时间短,入院时伴低血压、GCS评分低、PT延长,低血小板、低纤维蛋白浓度、高D-二聚体浓度均会增加PHI的发生率。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水平可以作为预测PHI发生的危险因素,D-二聚体浓度越高,病人发生PHI的风险越大,对D-二聚体浓度升高的病人要警惕其发生PHI的可能性。动态CT扫描是发现PHI的有效手段,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部分病人的首次头颅CT检查并不能反映出血的实际情况,对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病人应及时复查头颅CT,了解病情变化,使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提高颅脑创伤抢救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