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松茸栖息地主要分布于甘孜州、凉山州、阿坝州以及攀枝花市,属与横断山脉的腹心地区,研究区内植物区系组成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是一个特殊的生态地理区域。松茸的群落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常与松属、冷杉属、栎属、云杉属优势群落类型协同进化,形成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松茸的两种主要栖息地群落类型“栎+松”、“栎+杉”群落,也是西南高山生态系统的重要植被类型,在维护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松茸栖息地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松茸种质资源的保存和持续利用,也影响到该地区的生态安全。基于此,本文立题选取松茸栖息地作为研究区,开展了栖息地的动态变化和保护对策的研究。 论文研究以景观生态学、地理学、植物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为指导,基于野外的实际调查、基础地理数据库及相关文献资料的统计,对十年间四川省松茸栖息地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利用3S技术,对遥感影像进行解译,提取松茸栖息地植被类型和面积等信息。根据研究区景观特点,选取斑块面积、斑块数量、最大斑块指数、边界密度等生态学意义明确的指标,利用Fragstats3.3软件计算栖息地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松茸栖息地变化趋势,提出相应的栖息地保护对策与建议,并得出以下结论: (1)松茸栖息地共分为硬叶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常绿针叶林三种植被型,共12个群系,即川滇高山栎群系、黄背栎群系、矮高山栎群系、帽斗栎+长穗高山栎群系、光叶高山栎+灰背栎群系、云南松+矮高山栎群系、高山松+高山栎群系、高山松+黄背栎群系、川西云杉+川滇高山栎群系、鳞皮冷杉+高山栎群系、鳞皮冷杉、高山松群系。 (2)松茸栖息地景观类型的十年动态特征1994至2004年10年间,川滇高山栎群系、矮高山栎群系、帽斗栎长穗+高山栎群系、云南松+矮高山栎群系、黄背栎群系、景观类型面积减少,斑块数量、边界密度增加,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破碎化程度加剧。高山松+高山栎群系、鳞皮冷杉群系、高山松群系、鳞皮冷杉+高山栎群系、光叶高山栎+灰背栎群系的景观面积、斑块数量、最大斑块指数、形状指数及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斑块的稳定性相对降低,栖息地有退化的倾向。高山松群系面积增加、斑块数量减小,栖息地破碎化程度有减缓趋势,形状指数与散布并列指数小幅增加,斑块受人类活动干扰增强,斑块内部与斑块间稳定性降低。鳞皮冷杉+高山栎群系斑块面积和数量增长迅速,边界密度、最大斑块指数、形状指数、斑块密度、散布与并列指数也大幅增加,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生态功能和稳定性较差。川西云杉+川滇高山栎群系、高山松+黄背栎群系是两种新增的松茸栖息地类型,两种景观类型的斑块形状指数与散布并列指数增长迅速,斑块形状复杂稳定性较差。帽斗栎长穗+高山栎群系的最大斑块指数、边界密度、斑块密度略有降低,形状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小幅上涨,斑块内部结构较为稳定,抵御干扰能力较强,斑块有逐渐聚拢的趋势,有利于松茸的生长繁育。云南松+矮高山栎群系、黄背栎群系、光叶高山栎+灰背栎群系的斑块数量、最大斑块指数、边界密度、形状指数变化幅度较小,这三种类型栖息地所受干扰程度较低,破碎化程度相对较小。 (3)松茸栖息地空间异质性变化四川省松茸栖息地斑块植被类型的景观特征主要是以高山栎林、鳞皮冷杉林和高山松林为基质,三者的面积占景观斑块总面积的50%以上。1994至2004年十年间,适宜松茸生存的斑块类型增加,主要为高山松黄背栎混交林和川西云杉川滇高山栎混交林两种景观类型,十年间四川省松茸栖息地的总面积和斑块数量处于增长状态,其中,川西云杉川滇高山栎混交林和鳞皮冷杉高山栎混交林面积增长最快。 1994-2004十年间,松茸栖息地总的斑块密度、边界密度、最大斑块指数、形状指数及散布与并列指数均有大幅度的变化。散布与并列指数总体上有上升趋势,其中高山松黄背栎混交林、鳞皮冷杉高山栎混交林、川西云杉川滇高山栎混交林增幅较大,表明此种类型与其它类型的混置均匀度增加,斑块内部异质性减小。松茸栖息地各景观类型斑块间的聚集度减小,连通性降低,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丰度增大,空间异质性提高;景观格局的多样化程度加深,增大了维护栖息地稳定性的难度。 (4)影响松茸栖息地动态变化的主要胁迫因素影响松茸栖息地动态变化的主要胁迫因素综合归纳为3类,即自然灾害、居民对资源的过度利用、矿产开发和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