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杜诗艺术批评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19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宋时期,是杜诗学史上第一个研杜高潮期,有关杜甫与杜诗的“诗圣”说、“集大成”说,逐步确立并得以推广,有宋一代文坛上,“千家注杜”、人人宗杜,蔚然成风。在宋人的诗话、笔记、论诗诗文及杜诗注本等众多著作之中,对于杜诗的体裁、风格以及各种艺术表现手法,都有许多富有价值的艺术批评。宋人对于杜诗体裁运用之批评,充分肯定了其体格无所不备、诸体兼擅的诗体运用才能,并依据其创作实际,总结出其各体诗作之所长,尤其是对杜诗中以“吴体”为代表的拗体律诗,从“变体”之创新角度予以肯定,作为诗学取法的范式。宋代诗坛诸家,对于杜诗谋篇、构句,以及炼字之法,颇为推重,从杜诗的布置严谨、工于起结、剪裁,前后呼应、一气连属等诸多方面,对其章法艺术加以总结;从多样化的句式结构、摇曳错综的倒装句法、涵蕴深厚的构句容量,及以拙为奇、化俗为雅的拙句运用等方面,对其句法艺术加以总结;从杜诗创作中锤炼实字、虚字、叠字、俗字等方面,对其“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本论文中所引杜诗,均依仇兆鳌《杜诗详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下同)的苦吟精神有了深刻的体认,以“诗眼”、“响字”誉之,奉为诗学楷模。宋人择取杜诗中的多种特殊对仗形式,诸如“借对”、“当句对”、“扇对”、“流水对”等,加以艺术总结,并指出杜诗中“轻重对”、“偏枯对”的“词性不属”缺点,体现出其批评视野全面性。宋人基于“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和举世重读书、尊士人之社会文化背景,以及重文字来历出处、崇尚才学的诗坛创作与诗歌批评倾向,对于杜诗中的用典艺术极为关注,既包括不厌其烦的钩稽事典、注释语典,也注重总结其多种用典手法。宋人对于杜诗的艺术风格,虽尚未普遍标举“沉郁顿挫”为其主体风格,但大多从其深沉、浑厚、壮阔之艺术境界,与抑扬、跌宕、逆折之艺术表现两方面,分别对杜诗的“沉郁”、“顿挫”两大艺术特征给以了总结,并关注到其多样化的风格呈现。宋人对于杜诗的艺术渊源,紧密联系其创作实际,进行了细致入微探究,上起《风》、《骚》、汉乐府,中有魏晋六朝,下及唐代诸贤,充分验证了其“转益多师是汝师”(《戏为六绝句》其六)的诗学继承精神,并促使杜诗艺术“集大成”说,在两宋诗坛最终定型并得到普遍认同。宋代诗人普遍尊杜、学杜,将杜诗奉为诗学楷模,纷纷通过化用语典,模学句法、对仗,以及效法诗体、风格,甚至创作集杜诗、填隐括词等诸多方式来学习杜诗艺术,虽多有循习陈言、缺乏创新之不足,但其学习热情是难以抹煞的。宋人不仅从伦理道德之“圣贤”层面,将杜甫作为理想人格的化身加以推崇,也从艺术表现层面,对于杜诗的艺术高度与成就倍加赞赏,诸如“诗人之冠”、“第一才”、“超今冠古”之赞誉层出不穷,这两方面的评述,共同构成了“诗圣”说的理论基础与内涵,至南宋杨万里,明确尊杜甫为“圣于诗者”(《江西宗派诗序》),代表了宋人对于杜诗艺术成就的最高定评。宋代杜诗艺术批评,在杜诗学史,乃至于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批评史上,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其他文献
马相伯一生学贯中西 ,对中学和西学都有很深的造诣 ,他能够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努力学习西学 ,提倡中、西文化的沟通融合 ,取西学之长补中学之短 ,借西洋语法的范式阐释
期刊
<正>党的十九大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盛会。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是全党当前重要的
目的:观察五劳七损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50例患者予五劳七损方治疗,治疗6月后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96.0%;治疗后患者晨僵时间、脊柱痛评
微信公众平台自上线以来,以其精准的营销和服务定位、高效的传播率和信息到达率,迅速得到各行各业的青睐。建立微信平台,进行微信营销,也逐渐成为出版社所重视的新型营销渠道
2002年9月在青海省河南县人工增雨综合试验基地开展了人工增雨外场综合观测试验。根据这次实验得到的大气冰核资料,以及文献给出的另外两组常用的冰核资料,利用中国科学院大
<正> 吳玉华同志. 《中国地质》编輯部轉来的您的問題:“如何在地质剖面图上表示第四紀地层层序?”就我所知,作如下解答,以供参考。表示第四系地层层序最重要的方法是剖面图
<正>湿邪为六淫之一,具有易阻气机、重浊、黏滞、趋下等特性。因易与血相搏,是导致妇科疾病常见的病因之一。笔者谨就妇科疾病从湿邪论治浅谈体会如下。1湿邪之因,内外两端湿
随着青海大学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应用范围逐年增大,为了解青海大学多媒体教学现状,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深度调查研究,采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相关数据并得出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就是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它不仅体现着社会主义价值观导向的中国特色、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理想,而且历经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