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DF治疗实验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子宫内膜异位症(以下简称内异症)是一种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的妇科常见疾病,以疼痛和不孕为主要临床症状,在育龄妇女中患病率高达10.15%。虽然内异症发病率呈现增高趋势,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然不清;虽然它是一种良性病变,但却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远处转移、侵袭和新生血管生成等生物学特点;虽然目前有很多方法包括药物和手术可用来治疗内异症,但其临床治疗的疗效不甚满意,即,存在疗程短、复发率高、副作用大及费用高等严重问题,因此,寻获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显得特别重要。内异症又被认为是一种血管源性相关疾病。近年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等血管生成因子在内异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很多研究也表明抗血管治疗可能是内异症治疗的重要方面,抑制内异症的新生血管生成可以抑制病灶的生长,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如内皮抑素、环氧合酶.2抑制剂和血管抑素等均可以通过抑制内异症的血管生成进而抑制病灶的生长。PEDF作为最有效的天然血管生成抑制剂,在抑制新生血管生成、抗肿瘤及抗炎等方面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已成为抗肿瘤及血管源性疾病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多种肿瘤包括乳腺癌、卵巢癌、非小细胞肺癌等中表达均较低;增高PEDF的表达或者应用PEDF治疗可以显著抑制宫颈癌、卵巢癌、骨肉瘤、视网膜母细胞瘤、黑色素瘤等多种肿瘤的生长。我们研究发现内异症患者腹腔液和血液中PEDF表达较低,且和内异症的严重性和类型相关,提示PEDF可能在内异症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以上我们先前的研究,我们设计了本实验,采用尾静脉注射糖脂纳米载体介导的PEDF于内异症大鼠,观察其对大鼠内异症病灶的作用,并对其毒副作用及相关机制做初步探讨,旨在寻求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应用于内异症的治疗。目的研究PEDF治疗内异症的疗效及可能机制。材料和方法取健康雌性未孕SD大鼠,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大鼠腹壁内异症模型,尾静脉注射糖脂纳米载体介导的PEDF基因;2周后观察其对大鼠内异症病灶的大小,组织形态的影响;通过比较观察用药后异位病灶凋亡、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 MVD)各项指标的变化,分析判断PEDF对异位病灶细胞的促凋亡作用以及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同时于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大鼠子宫、卵巢组织学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统计方法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的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取0.05。结果1. PEDF治疗组的异位病灶大小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的组织形态学出现明显萎缩迹象。2. PEDF治疗组vWF标记的MV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α-SMA标记的MVD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 PEDF治疗组间质细胞VEGF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 PEDF治疗组异位病灶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 PEDF治疗组的子宫和卵巢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和超微结构观察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 PEDF基因可以治疗大鼠内异症,其治疗作用可能主要是通过抑制异位病灶的新生血管生成或/和促进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凋亡来实现的。2. PEDF未对大鼠子宫、卵巢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产生影响。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