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苏“形式论”学派是现代外国文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发源地。鲍里斯·艾亨鲍姆是俄苏“形式论”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本论文尝试通过解读艾亨鲍姆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论著,着力考察作为“形式论”学者的艾亨鲍姆的文学理论建树。谈起俄苏“形式论”学派,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什克洛夫斯基和雅可布森。事实上,在这一学派的理论探索进程中,艾亨鲍姆曾与什克洛夫斯基、迪尼亚诺夫一起被誉为“革命的三套马车”。而对艾亨鲍姆这样一位理论家的忽略,是无法全面了解“形式论”学派的。系统梳理并深入考察艾亨鲍姆的“形式论”诗学尤其是他的文学系统观、文学演变观,也是清理“形式论”学派理论遗产的一个重要课题。 艾亨鲍姆不仅在“奥波亚兹”时期积极参与“形式论”诗学的建构,而且在“奥波亚兹”解散之后的“隐性发展”时期完成了文学研究尤其是文学批评方法的转变。如何看待他的这一转变?俄罗斯学者和西方学者都曾从各自立场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考察和评述,但存在着明显的分歧。这究竟是迫于苏联文艺政策的“高压”而发生的“妥协”,还是其思想内部完成的自然演变呢?对此,本文以“历史与人的关系”作为切入点,考察艾亨鲍姆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的联系,并结合其建构在“文学的日常生活”学说之上的作家传记研究,揭示他的已超越了“形式论”的文学批评方法的演变轨迹。 我国对俄苏“形式论”学派文论的接受在某种程度上曾受到过西方学者的影响。西方学者对俄苏“形式论”学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历史文化语境的认识有没有偏误与歪曲?对俄苏“形式论”学派的论著有没有误读?如果他们的观点带有主观性和片面性,这势必也会影响对“形式论”诗学历史原貌的识读。在相关的历史文化语境中来细读“形式论”学派的“第一手”著作,有助于进入俄苏“形式论”学派的历史原貌的识读,正本清源。本文立足于艾亨鲍姆的文学理论著作与文学批评实践而展开“个案研究”,正是一种以正本清源为使命、以进入俄苏“形式论”学派的历史原貌为目标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