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概述了产业用地评价技术的研究动态,阐明存量产业用地和土地利用评价技术的内涵及其他相关理论基础。在分析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和皖江城市带产业用地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从产业用地和企业用地两个层次出发的评价思路,根据皖江城市带五大产业类型构建了产业用地和企业用地的存量产业用地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评价模型及潜力测算方法,提出以层次分析法和特尔斐法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指标权重,并通过目标值法、经验借鉴法和专家咨询法得出可在皖江城市带应用推广的指标理想值,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存量产业用地评价技术。为了检验该评价技术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在皖江城市带内选取了池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技术应用区域,评价出开发区的产业用地和企业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分别测算了开发区产业用地总潜力值及各企业地块的潜力值。根据开发区产业用地的评价结果可得出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池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用地的综合集约度为74.98%,属于较粗放的利用水平,尚有潜力可挖;就开发区的企业用地层次的评价结果来看,装备制造业类企业用地中达到高度集约水平的企业所占比重最高,其次是原材料产业类企业,而高新技术产业类、轻纺产业类和现代服务业类企业集约程度相对较低。故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应当将挖潜重点放在高新技术产业类、轻纺产业类和现代服务业类企业用地的监督和管理上,提升开发区产业用地集约利用的整体水平。基于评价技术的应用结果,本文提出关于存量产业用地评价技术和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两方面的思考。在存量产业用地的评价技术上应首先根据评价对象界定明确的评价层次;其次,须针对评价目的及评价对象的特点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由于理想值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因此评价中的指标理想值必须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直接采用发达地区理想值是不符合实际的。在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方面,首先应发挥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控制作用,不仅在土地使用目的和用地规模上进行预审,还须重视与其他规划的衔接,制定阶段性的土地利用计划;其次,开发区自身也应通过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等措施加强监督与管理;最后,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发挥好对土地供应、用地情况公示等方面的调控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