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红松细根分解过程中的总氮释放和总氮固持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ajdofai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根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的养分来源。当细根凋落物的养分释放到土壤环境后,氮素的去向和分配将直接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氮素的分布和循环。以往关于细根分解过程中氮素释放的研究更多关注于细根的净氮释放,而净氮释放是总氮释放与总氮固持综合作用的结果,它并不能反映细根凋落物氮素释放的真实情况。已有的凋落物分解实验表明,氮素添加后凋落物中的氮素会出现增多、减少和不变的结果,这便是氮素释放和氮素固持的作用。目前关于氮添加对细根凋落物总氮释放和总氮固持的影响以及调控机制还不明确。细根分解过程中氮素释放的影响因素包括细根质量、环境和微生物等,养分释放到土壤环境后,氮素的去向和分配的研究很少,然而这对于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本研究以长白山保护区阔叶红松林为研究样地,以15N标记的长白山阔叶红松细根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在原位氮添加(0kg N˙ha-1˙yr-1;50 kg N˙ha-1˙yr-1)处理下以凋落物分解袋的形式进行为期3.25年的细根分解实验,旨在解决如下问题:(1)细根分解过程的质量损失特征及对氮添加的响应;(2)氮添加对细根分解过程的总氮释放和总氮固持的作用以及其影响因素;(3)细根分解后氮素在土壤中的去向及分配特征。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细根在3.25年的分解过程中,质量损失较慢即-分解损失部分不足50%,并且氮素添加并没有显著加快细根分解。这暗示着淋溶物质损失后,分解后期较高的木质素含量延缓了分解的进程。细根分解过程中氮素固持主要发生在分解前期(0-0.5年),这与分解初期微生物碳素缺乏,快速定殖到细根上有关。整个分解期间,总碳释放和总氮释放比率不是1:1关系,总氮释放比率是总碳释放比率的2倍多。我们推测这是微生物摄取了氮素较多的物质。(2)细根分解过程,总氮释放和细根凋落物的氮素含量、碳氮比值有关。研究表明,纤维素在细根分解后期可能为主要能量来源。初始凋落物的化学性质(即初始质量)是分解的关键影响因素,在整个细根分解期间木质素和半纤维素都是显著增加,这可能是造成分解速率和氮素释放减慢的原因。(3)细根分解过程的氮素固持主要发生在分解前期(0-0.5年)。氮素释放和固持过程有不同的偏好金属元素,通过调控微生物的酶活性,进而影响细根的氮素平衡。凋落物中的难分解物质和金属元素锰(Mn)、钙(Ca)、镁(Mn)可以作为凋落物分解速率的预测指标。细根分解前期,P、Mg与总氮固持速率呈负相关。(4)细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总氮释放和总氮固持的影响因子,结合主成分分析表和多元回归模型,在第一主成分中相对解释度较高的是细根的C/N、土壤湿度、土壤总氮以及不包含Mn、Ca的金属元素浓度。在第二主成分中细根质量、木质素、纤维素以及土壤中的硝态氮浓度相对解释度较高。(5)分解期间,氮素主要储存在细根凋落物中,进入土壤环境中的15N主要以有机态形式存在。氮素添加并未影响总的15N回收率,且细根所标记的15N回收率在2.25年达到稳定。细根所标记15N在土壤中的去向,以有机氮形式居多,其次为硝态氮、铵态氮。实验结果表明,氮素添加对细根分解氮素去向没有显著影响。
其他文献
野火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生,野火的分布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格局,当火灾不受控制地或者异常频繁地发生时,则会对生态及人类社会生活产生威胁。同时,野火时空格局研究是发现其驱动因素的基础性工作,为森林草原火生态的研究、森林草原火灾风险评估及火灾精准预报等方面提供依据。本文主要目的是探测内蒙古自治区2001年至2018年野火火点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相互独立还是存在交互作用,同时在跨时空视角下分析野火形成的聚类特
理解景观格局的形成、动态变化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草地(grassland)生态系统作为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天然具有异质性的景观格局。草地既是畜牧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又对维持邻近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松嫩草地是我国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调放牧、恢复与生态保育等多重生态系统服务目标的重要区域。由于近几十年人类活动的干扰,松嫩草地退化问题已十
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interaction between plant and microbe)是植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已有研究表明,根际土壤及不同部位内生菌的多样性及生理生态功能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放牧(grazing)是草地管理及利用的主要方式,可通过采食牧草、践踏土壤和排泄粪尿等行为,影响地上植物群落构建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进而调控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稳定性。羊草(L
植物优势种是生态学中的经典概念,且优势种的相关知识主要是基于对群落地上部分特征的研究建立起来的。但是,当生态学发展到更加关注地下土壤生态过程与功能时,传统优势种概念的适用性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优势种显著影响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生产力,并因此进一步调节地下生物群落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土壤胞外酶主要由植物和土壤微生物产生,参与土壤有机质降解,调控土壤养分循环速率,是土壤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功能的指示
先锋种的侵入和定植能够改变植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乃至植物群落的演替进程。不同的演替阶段拥有其优势种并维持一段时间。土壤酶是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活性是土壤功能的指标之一。土壤酶化学计量比特征经常被用来反映土壤微生物代谢和养分限制情况。但是,目前,先锋种或优势种的定植与生长对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的“驯化作用”(conditioning effects)如何影响土壤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特征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真菌)在草地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能与大多数植物形成互惠共生体,在AM真菌-植物的共生体中,AM真菌能帮助植物适应逆境环境,调节植物与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人类活动的逐渐加剧、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以及对自然资源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温度升高和氮沉降增加等全球变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全球变化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或者间接影响地下土壤
种子捕食是全世界所有生物群系植物所普遍经历的现象,影响着植物种群动态和群落结构。种子捕食受到不同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前人研究大多关注森林生态系统和木本植物种子捕食,缺乏对草本植物种子捕食与植物特征及种子性状间关系的研究。本研究从环境因素、植物类群、植物特征和种子性状、种子防御特征等方面,探讨了松嫩草原植物种子传播前捕食的影响因素。以求补充和丰富动植物关系及生物多样性研究理论,为野生种质资源
草地生态系统是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由于过度放牧、农业开垦等人为活动的干扰,草地面临大面积退化。因此,采取有效管理和恢复措施对于草地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施肥作为一种有效的草地管理措施,对产量有极大的影响。为探究草地生产力对养分添加的响应过程,本论文以羊草草地为研究对象,采用三因素嵌套实验设计,设置了氮(N:对照、纯氮100 kg·ha-1·year-1)、磷(P:对照、纯磷100 kg
未来,降雨格局改变将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特别是土壤呼吸产生强烈的影响。土壤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的最大通量。因其底物来源和生物学过程不同,土壤自养和异养呼吸对降雨量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理解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对降雨量变化的响应有助于我们评估和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碳的储存和稳定性。本研究以松嫩草地为对象,进行模拟降雨量变化的控制实验,设置降雨量梯度为:+50%、+30%增加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