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结构和酸性对C10化合物在Y沸石中的吸附与扩散的影响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qmyquanq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沸石分子筛具有规则孔结构、高比表面积、强酸性和良好水热稳定性等优点,所以被广泛应用在吸附、分离和催化等传统领域。但是,由于微孔沸石的孔径接近于许多涉及到的烃分子的动力学直径,导致分子的晶内传质比较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应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做了很多努力,合成出了多级孔沸石。这类沸石同时具有微孔和中孔的优点,分子的扩散距离大大缩短,分子的扩散途径大大增多,活性位点的有效利用率大大提高,因而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对多级孔沸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催化剂性能的制备、表征以及评价上,并且由于其结构的复杂性,导致我们难以研究反应物分子在其孔道内的吸附和扩散行为。
  Y沸石具有很多优点,如三维连通的孔结构、大的孔径和高的活性等,这些优点使其成为石油炼制过程中流体催化裂化(FCC)催化剂的主要成分。然而,传统的微孔Y沸石同样会遇到晶内传质阻力的问题,尤其在涉及到大分子的反应过程中。因此,研究者同样对其进行了后处理改性。改性Y沸石与未改性的Y沸石相比,在硅铝比、孔结构、酸性和由此直接导致的吸附、扩散和催化性能等性质上大为不同。本文选择了微孔沸石NH4Y和经过不同改性方法处理得到的多级孔Y沸石样品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碳数相同但构型和动态直径均不同的四氢萘和正癸烷为探针分子,利用智能重量分析仪(IGA-002)和零长柱装置(ZLC),通过测定它们在Y沸石上的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曲线和脱附动力学曲线,并采用合适的吸附、扩散模型和相应的数学模型方程对其进行拟合计算,进而得到相关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如:吸附量、亨利常数、吸附热、有效扩散时间常数和活化能等,研究了它们在基础样品NH4Y和不同改性Y沸石上的吸附和扩散性能。此外,还归纳总结了包括以甲苯和甲基环己烷为探针分子在内的四种碳氢化合物分子的吸附和扩散实验结果,系统地研究了吸附质对吸附和扩散行为的影响。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主要结论如下:
  (1)四氢萘在Y沸石中的吸附和扩散性能研究
  在微孔沸石NH4Y中,四氢萘的吸附等温线为I型等温线,可用Toth模型进行拟合描述;而在改性后的Y沸石样品中,吸附等温线具有I型和IV型复合等温线的特征,符合Daul-site Toth模型。后处理法引入中孔的同时,牺牲了部分原来固有的微孔结构,使得沸石表面的不均匀程度提高,改变了吸附质所处的吸附环境,导致吸附质和吸附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降低。微孔吸附量主要与酸量有关,中孔吸附量主要与中孔体积有关,当酸和孔的作用相互竞争时,孔对吸附量的促进作用占主导地位。中孔体积增大和酸浓度减少均会导致吸附作用力减小。从吸附量和吸附等温线的曲线变化幅度两方面看,四氢萘的吸附行为更接近于甲基环己烷。在吸附动力学方面,通过模型拟合发现,NH4Y具有最大的吸附速率常数和有效扩散时间常数。对扩散来说,反应物分子的传质速率与温度之间存在一个很强的依赖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中孔对扩散起促进作用,酸对扩散起抑制作用,当二者相互竞争时,酸的抑制作用占主导地位。甲苯、甲基环己烷和四氢萘在扩散速率上表现出甲苯<四氢萘<甲基环己烷的大小关系,这也说明酸性在扩散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2)正癸烷在Y沸石中的吸附和扩散性能研究
  在微孔沸石NH4Y中,正癸烷的吸附等温线为I型等温线,可用Toth模型进行描述;通过后处理改性得到的Y沸石样品的吸附等温线为I型和IV型复合等温线,符合Daul-site Toth模型。通过后处理改性引入了中孔,牺牲了部分微孔结构,但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吸附质的宏观吸附量,改性处理使得沸石表面的不均匀程度提高,改变了吸附质分子所处的吸附环境,导致吸附剂与吸附质间的相互作用力降低,这使得沸石样品的微孔吸附量qs,1减小,中孔吸附量qs,2增大。中孔体积增大和酸浓度减小均会导致相互作用力减小。比较四氢萘和正癸烷在同一沸石样品中的吸附量发现,四氢萘的吸附量较正癸烷的吸附量高,这可能是由于在吸附过程中相互作用力对两种探针分子在Y沸石样品上的吸附行为起到主导作用。代表正癸烷和四氢萘与沸石表面相互作用力的拟合参数b值和Q值在硅铝比较低的三个改性样品Y-1、YS和YFS中差别较大。在扩散方面,中孔的引入增加了孔口数目,增多了扩散路径,减小了反应物分子的空间限制效应,提高了扩散速率,降低了活化能。同一样品的不同温度下的扩散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拟合得到的所有L值均大于5,保证了扩散过程为动力学控制过程。中孔对扩散起到促进作用,酸对扩散起抑制作用,当二者相互竞争时,酸的抑制作用占主导地位。
其他文献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过度使用引发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积极提出应对措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CO_2的捕集显得格外重要,常用的CO_2捕集方法有吸收法、吸附法、低温蒸馏法和膜分离法等,其中膜分离法因其环境友好、效率高和投资少等优点作为一种新型的CO_2捕集技术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为了制备高性能的混合基质膜用于CO_2分离,选用磺化聚醚
我国的能源结构是“富煤、贫油、少气”。长期以来,煤炭的大量燃烧导致冬季雾霾天气频发。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高架源大气污染物排放已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冬季采暖用煤数量庞大且无任何减排措施,使得民用煤燃烧对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影响日益突出。民用煤在不同时段的燃烧状态不同,气态污染物的排放特征也不相同,因此研究民用煤在不同燃烧阶段下气态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对解决冬季散煤问题和降低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
学位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化石能源需求量增加,导致全球CO_2排放量逐年增加。CO_2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大量排放造成了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土地荒漠化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膜分离技术因具有高效、可持续、绿色环保等优点,受到了研究者们的青睐。而炭分子筛膜具有独特的耐高温、耐有机溶剂、耐酸碱等优点,在CO_2气体分离性能上优于聚合物膜。
当前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引起了持续、广泛的社会关注。其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被认为是造成光化学污染、臭氧等恶劣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催化燃烧因其净化效率高、能耗低、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被认为是处理VOCs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其关键在于开发高性能的活性催化剂。四氧化三钴(Co_3O_4)作为一种典型的尖晶石氧化物,因其具有良好的低温还原性质,极易释放氧物种,故在CO、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过度地开发和利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剧增,全球变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环境问题之一。CO_2作为温室气体的最主要成分,减少其排放是遏制全球变暖的关键所在,但它同时也是一种珍贵的碳资源,因此CO_2的捕集和封存无论对于环境保护还是碳资源的综合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作为一类新型的有机-无机
化石能源在利用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硫化物,包括硫化氢、硫醇、噻吩、硫醚等。这些硫化物会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如危害人体健康、污染生态环境、造成工艺过程催化剂中毒、腐蚀工艺管道与设备等。因此,硫污染物控制技术是化石能源洁净利用的关键。吸附脱硫具有反应条件温和,低能耗、低污染、反应速率快的优势,是近年来脱硫领域研究的热点。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是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形成的一种多孔材料,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化石能源消耗排放的二氧化碳(CO_2)破坏了全球大气的碳平衡,引发全球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生存。在气候问题备受关注的国际大背景下,对温室气体CO_2的回收以及利用成为当前全球性共识。膜分离技术由于其分离效率高、能耗低以及环境友好等优点,在气体分离领域方面备受青睐。通常用于气体分离的聚合物膜材料由于其不耐酸碱,不耐高温等弊端而很大程度下限制了其在分离领域的应用。炭分子筛膜(C
煤化学链燃烧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煤基碳捕集技术,对减缓温室效应、改善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现有的CO2捕集技术相比,化学链燃烧技术具有系统效率高、捕集成本低的特点。在此过程中,载氧体不仅可以提供氧源,还可以作为热载体在空气反应器和燃料反应器之间循环。此外,载氧体还可作为焦油裂解、煤焦气化等反应的催化剂。因此,高性能载氧体的研究一直是煤化学链燃烧技术的重点和难点。  铁基载氧体因其价格低廉、资源
纳米Bi2O3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光催化剂,而粒径和形貌对其吸附和光催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目前,纳米Bi2O3的粒径和形貌对其吸附和光催化降解盐基品红的规律还不清楚。  本文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探讨了纳米颗粒的粒度和形貌对吸附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在理论方面,通过球形和线形纳米材料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理论,分别研究了粒度对两种形貌纳米材料的吸附动力学参数、标准平衡常数和热力学性质的影响规律和机理;通过
学位
喹啉作为一种典型的含氮杂环化合物存在于各种天然产物中,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喹啉也被用作重要的溶剂和工业原料。含喹啉废水排放至水体中会严重危害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类健康。对含喹啉废水的处理生物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传统生物法处理效果差、对目标污染物有良好去除能力的某种微生物或群落在废水环境中竞争力弱。因此,生物强化技术被认为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  本研究从焦化废水中筛选获得一株高效喹啉降解菌,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