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层递涵演,流变生新。作为两大文学源头的《诗经》和《楚辞》,各以其杰出的思想与艺术成就哺育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成长。作为中国诗歌巅峰的唐诗,受《风》《骚》精神之沾溉毋庸置疑。本文拟就尚未引起人们关注的《风》《骚》诗脉传承及其对唐诗的影响问题进行综合研究,以见其文学承传演变之迹。本文由十一部分组成,依次简述如下:绪言:概述《风》《骚》诗脉传承及其对唐诗的影响的研究状况,确定该课题研究的重要价值与意义。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同时注重运用比较方法、统计方法、归纳法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第一章:“风骚”并称与南北文化之关系。就“风骚”并称之由来、南北文化的差异、特征、成因及其南北文化融合的诗歌新境界等进行阐论,为《风》《骚》精神探明文化背景之依托。第二章:《风》《骚》诗脉传承论。《楚辞》对于《诗经》的文学精神、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均有承传并拓展,由此可见《诗经》至《楚辞》的传承印记。第三章:《风》《骚》体制异同论。就二者之间在篇章、句式、韵律、内容体制四方面进行比较考察。《楚辞》在篇章、句式上较《诗经》宏大、加长,但也保留了《诗经》四言体形式。《楚辞》的韵律与内容体制承传《诗经》,呈现出“暗传”的特点,具有神似的审美价值。第四章:《风》《骚》比兴演进论。分别从《风》《骚》比兴物象的主客体分离与主客体吻合、零散片断与集中系统、触物生情与托物寄情、实景与幻想诸方面展开对比论述。认为:《楚辞》的比兴艺术承传于《诗经》,但又将《诗经》的比兴手法发展为比兴象征手法,使中国古典诗歌艺术思维第一次产生了巨大的飞跃。第五章:《风》《骚》忧患意识论。对《风》《骚》忧患意识表现特征及其承传关系进行研究。《诗经》忧患意识特征有五:国运民瘼、世道昏暗、徭役兵役、人生短促、婚恋离别等;《楚辞》承传于《诗经》,尤其深受《诗经》大、小《雅》贵族诗人忧国忧民思想影响较大,其忧患意识特征有八:好修之忧恐、不遇之忧思、阙才之忧焦、颓风之忧叹、遭诬之忧愤、疏放之忧怼、民瘼之忧伤、国难之忧戚,其忧患焦点则在“忧国忧民”。《风》《骚》忧患意识对后世影响深远。第六章:《风》《骚》自然生态意识论。借鉴西方生态批评方法,从生态学角度,较为全面深入地探究《风》《骚》山水草木虫鱼等自然生态的审美价值与意义,由此探明由《风》《骚》所反映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畏惧、相处、相亲的逐渐和谐。第七章:《风》《骚》梦幻描写论。从心理学、思维学角度,探讨《风》《骚》梦幻描写及其审美价值。《诗经》梦幻描写简朴,与现实生活相关联;《楚辞》则踵事增华,其梦幻描写繁复而神秘,丰富了文学表现手法。第八章:《毛诗正义》的经学话语对唐人诗心的激发。就《毛诗正义》的背景、品格与地位、编撰体例与疏解特点、创新之处与诗学因素、“比兴”释义与唐诗比兴思维进行全面剖析,以见其对唐人诗心的激发作用。结语:《风》《骚》渊源有自,诗脉清晰。孔颖达《毛诗正义》的颁布,有利于激发唐人之诗心,提高诗歌创作水平。附录:唐人对《风》《骚》精神之评说。从初唐至晚唐较为全面地梳理唐代诗人对《风》《骚》精神的诸种评说。对于《诗经》,终唐之世多为褒扬之词;而于《楚辞》,初唐诗人多有贬斥者。盛唐及其之后,褒美遂多,晚唐最盛。唐人诗歌创作中对《风》《骚》精神多有汇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