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唑类抗真菌药浓度与白念珠菌耐药性产生的关系。 方法 将白念珠菌的标准株与敏感株分别在含1/2最小抑菌浓度(MIC),2 MIC,4 MIC和8 MIC浓度的伊曲康唑(ICZ)、氟康唑(FCZ)和酮康唑(KCZ)液体培养基中传代10次,再转无药物固体培养基,再转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后测定MIC。 结果1/2 MIC与2 MIC浓度药物经10次传代后未能诱导出白念珠菌耐药和交叉耐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唑类抗真菌药浓度与白念珠菌耐药性产生的关系。 方法 将白念珠菌的标准株与敏感株分别在含1/2最小抑菌浓度(MIC),2 MIC,4 MIC和8 MIC浓度的伊曲康唑(ICZ)、氟康唑(FCZ)和酮康唑(KCZ)液体培养基中传代10次,再转无药物固体培养基,再转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后测定MIC。 结果1/2 MIC与2 MIC浓度药物经10次传代后未能诱导出白念珠菌耐药和交叉耐药,而在4 MIC和8 MIC浓度时诱导出白念珠菌耐药和交叉耐药
其他文献
本研究旨在探讨生产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和低胆固醇鸡肉的可行性,包括两个试验。试验一为饲粮中不同油脂对肉鸡脂肪酸组成和胆固醇含量的影响;试验二为饲粮中不同水平亚麻油和铜对肉鸡脂肪酸组成和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试验一:选用83日龄的雌性黄羽肉鸡9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设2个重复,每个重复9只,共18只),研究饲粮中不同油脂对肉鸡肝脏、肌肉组织脂肪酸组成及胆固醇含量的影响。5组饲粮分别含3%的富含饱
本文利用10种外源植物生长物质对幼苗期及成株期番茄植株进行处理,研究和评价了它们本身对灰霉病菌的作用以及诱导处理对灰霉病发生的影响;对13种不同类型杀菌剂进行了皿内离体及活体植株毒力测定,筛选出对灰霉病菌有效的杀菌剂;研究了外源植物生长物质与杀菌剂联合作用控制番茄灰霉病的发生发展的效果,明确了外源植物生长物质对不同杀菌剂的增效作用及增效程度;并对其增强番茄植株抗病性的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通
本文以川单13为材料,探讨不同浓度(0、10、20、40和80mg/kg)烯效唑浸种对玉米苗期(3叶期到7叶期)地上部和地下部的形态特征变化以及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影响,对幼苗不同器官内4种内源激素和激素间动态平衡的调节,对苗期根系活性、光合特性及碳水化合物积累与分配的影响,以及对苗期的抗逆效应,结果表明: 1 烯效唑浸种处理对叶片和叶鞘的伸长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第7叶时抑制效应明显减弱,且
本文以小麦品种绵阳26为供试材料,探讨不同浓度(0、5、10、20、40mg/kg)烯效唑拌种对小麦种子萌发过程的调节,包括对种子萌发初期DNA的修复和合成、激素变化、萌发过程水解酶活性及贮藏物质代谢的效应,以及幼苗期间叶片和根系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碳水化合物以及全氮含量,结果表明: 1、烯效唑处理促进萌发中小麦根系的发生,处理比对照提前1天进入高峰期,同时延缓小麦胚芽的发生,处理
本文以绵阳26为供试材料,试验研究了不同烯效唑拌种浓度(0、10、20、40mg/kg)对不同播种密度(90、180、270×104、hm~2)下小麦分蘖成穗生理、籽粒品质的调节,对分蘖成穗过程分蘖节中的内源激素(1AA、GA_3、ZT、ABA)、可溶性糖、全氮的影响;以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组分,沉降值、吸水率等粉质参数的效应,结果表明: 1、烯效唑处理后,分蘖前期(出苗后50天之内)低节位分
目的:用高脂饲养结合髂动脉球囊内皮拉伤术制作兔实验性动脉再狭窄模型,探讨单用或联合使用普罗布考和复方丹参滴丸对再狭窄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日本大耳白兔40只,体重2000~2300g,随机分为对照组、普罗布考组、复方丹参滴丸组和联合组,每组10只,高脂喂养两周(胆固醇2g+花生油6g/天)后,行髂动脉球囊内皮拉伤术。从术前3天开始,三个治疗组分别饲以普罗布考(1.0g·只-1·天-1)、复
经皮给药制剂又称控释制剂(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是指经皮给药而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它是近十年来国际药物研究中迅速发展起来的药物制剂新领域,被称为继口服,注射剂之后的第三代制剂。由于它避免了药物对胃肠道生理功能的影响,毒副反应小及给药方便等特点,深受医务工作和患者的欢迎。尤其对有副反应的一些药物,用控释制剂给药效果更佳。但控释制剂必须解决药
[目的]对比研究甲磺酸加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体外抗菌活性和甲磺酸加替沙星的血清杀菌效价;建立甲磺酸加替沙星血药物浓度的HPLC-荧光检测法,研究国产甲磺酸加替沙星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方法] 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最低抑菌浓度(MIC),MIC以左氧氟沙星为对照药。对8名健康受试者以400mg甲磺酸加替沙星静滴,采静滴后即刻及给药后24小时的血,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血清杀菌效价(SBT)。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范围内结核病疫情死灰复燃。导致疫情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是结核分支杆菌(结核菌)的耐多药性。利福平与异烟肼是最重要的一线抗结核药物,对结核病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由于耐多药结核病的传播,这两种药物对结核病的防治作用受到严重制约。结核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分子机制为药物靶基因突变导致药物作用靶位的蛋白质结构的改变从而影响药物与作用靶位的结合,结核菌耐利福平和异烟肼分别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院感染也在不断增加,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已成为院内感染主要的病原菌之一,ESBLs能够水解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表现出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容易引起感染的爆发流行。为了有效地控制感染流行,必须查明传染源,目前公认找传染源的方法是对细菌的同源性分析并进行分型,有关细菌的分型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方法(PFGE)是美国疾病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