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183例先天性梅毒患儿流行病学、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为预防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提高临床诊断及治疗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确诊的先天性梅毒183例,对其临床资料,包括基本资料、家庭基本资料、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情况,采用EXCEL软件、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从2002年1月到2012年1月每年收入新生科的先天性梅毒患儿占同期住院患儿比例分别为0.16%(1例)、0.41%(4例)、0.34%(5例)、0.58%(10例)、0.62%(12例)、0.79%(19例)、0.53%(17例)、1.04%(37例)、0.76%(28例)、1.52%(50例)。2、本中心收治的183例先天性梅毒患儿,7.7%(14/183)为潜伏期梅毒,92.3%(169/183)均为早期先天性梅毒,无晚期先天性梅毒。新生儿占68.3%(125/183),29天~3个月以内的占30.1%(55/183),3个月以后的占1.6%(3/183)。早产儿32.8%(60/183),低出生体重儿30.6%(56/183),极低出生体重儿3.83%(7/183)。3、母亲产前已确诊为梅毒者占36.1%(66/183),包括产前筛查发现的41例,既往有梅毒病史的25例,3.3%(6/183)应用青霉素足疗程治疗。34例有父母职业记载,农民32.4%(11/34),无业人员29.4%(10/34),司机17.6%(6/34),个体11.8%(4/34),技术员8.8%(3/34)。4、首发症状依次为:皮损30.2%(51/169)、皮肤黄染18.9%(32/169)、呼吸困难14.2%(24/169)、腹胀11.2%(19/169)、早产9.5%(16/169)、发热6.5%(11/169)、咳嗽3.6%(6/169)、反应差1.2%(2/169)、进乳差1.2%(2/169)、抽搐1.2%(2/169)、肢体活动受限1.2%(2/169)、水肿0.6%(1/169)及哭闹0.6%(1/169)。5、脏器功能受累依次为:肝损伤60.7%(111/183)、血液系统55.7%(102/183)、呼吸系统28.4%(52/183)、皮肤损害27.9%(51/183)、泌尿系统27.6%(34/123)、骨损害20.5%(16/78)、神经系统14.9%(18/121),71%(130/183)累及2个或2个以上系统。6、青霉素组120例,非青霉素组63例,后者包括头孢呋辛32例,头孢替唑钠9例,头孢吡肟19例,红霉素治疗3例。两组入院症状、体征及RPR滴度经卡方检验无统计学意义。7、近期预后:总体治愈率27.9%(51/183)、好转率55.7%(102/183)、放弃11.5%(21/183),死亡4.9%(9/183)。其中青霉素治疗组治愈、好转、放弃及死亡率分别为38.3%(46/120)、54.2%(65/120)、7.5%(9/120)、0;非青霉素组治愈、好转、放弃及死亡率分别为7.9%(5/63)、58.7%(37/63)、19%(12/63)、14.3%(9/63)。两组近期预后经卡方检验,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8、远期预后:对出院时间≥6个月的患儿进行电话随访,随访率44.4%(64/144),RPR转阴率94.8%(55/58)。其中青霉素组RPR于3个月、6个月、9个月、1岁、2岁转阴率分别为51.4%(19/37)、81.1%(30/37)、97.3%(36/37)、100(37/37)、100%(37/37);非青霉素组,除外2例死亡,余21例RPR于3个月、6个月、9个月、1岁、2岁RPR转阴率为38.1%(8/21)、57.1%(12/21)、71.4%(15/21)、76.2%(16/21)、85.7%(18/21)。两组远期预后经卡方检验,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1、先天性梅毒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孕母产前检出率低,足疗程治疗率低。3、先天性梅毒大部分在3个月内发病,以新生儿期多见。4、临床症状多样,以皮疹多见,可累及多个系统,主要有肝脾肿大、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5、青霉素组近期转归及远期转归均显著好于非青霉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