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兔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观测其基底动脉形态学改变以及模型血清中eNOS及炎症因子TNF-α、IL-6的表达情况。验证炎性因子与CVS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探究SAH后应用栀子苷注射液缓解CVS可能的机制。 方法:将72只兔(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个大组,即正常组、SAH组和治疗组,每大组24只。将此3大组按时间段分为6h、3d、7d、14d四个亚组,各个亚组6只。其中正常组不予任何处理,SAH组及治疗组均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治疗组在造模完成后给予栀子苷注射液30mg/kg,每日通过耳缘静脉注射一次,SAH组静脉注入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第6h、3d、7d、14d,观察并记录各组实验动物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同时取兔静脉血采用 ELISA测定兔血清中 eNOS及炎性因子 TNF-α、IL-6含量。之后通过多聚甲醛灌注处死动物,取兔BA制作HE染色切片,计算血管周长。 结果:1.治疗组较SAH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明显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在正常组中eNOS始终恒定,SAH组在造模成功后eNOS表达明显降低,第7天降至最低,随后升高,治疗组在造模成功后eNOS含量较正常组降低,但明显高于SAH组,两组在第3、7天具有明显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SAH组在造模成功后早期即可在血清中检测出炎性因子TNF-α、IL-6的高表达,并迅速升高,在第3天达到最高峰,持续至第14天有所下降,但仍明显高于正常组。治疗组造模成功后6h检测TNF-α、IL-6开始上调,并在第3d到达最高峰,在第7d时下降明显,第14d接近正常,治疗组在6h、3d、7d、14d较SA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HE染色切片显示,正常组血管壁完整光滑,弹力板未见褶皱及断裂,SAH组在第3、7天呈现出BA血管壁皱缩,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血管外壁周围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治疗组在各个时间段血管壁褶皱及管腔缩窄程度较SAH组均有明显减轻,血管外壁周围仅可见少许炎性细胞浸润。 结论:1.栀子苷具有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以及神经功能保护的作用。2.栀子苷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机制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TNF-α、IL-6的下调和eNOS的上调是缓解痉挛的重要因素之一。3.栀子苷可能是通过其抗炎、抗氧化应激、以及提高血管舒张因子NO含量来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及神经功能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