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冻土不仅受气候、水文、植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反过来,多年冻土特征和活动层厚度及其冻融循环过程的变化也对地气交换、水文循环、生物化学过程以及人类生活环境等都有着显著影响。马衔山多年冻土位于中纬度高山地区,因其面积小(<0.2 km~2)、厚度薄(<30 m)、温度高(>0.02℃)的特点,对周围气候变化异常敏感,被认为是监测和预报多年冻土区环境变化的理想场所。因缺乏长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冻土不仅受气候、水文、植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反过来,多年冻土特征和活动层厚度及其冻融循环过程的变化也对地气交换、水文循环、生物化学过程以及人类生活环境等都有着显著影响。马衔山多年冻土位于中纬度高山地区,因其面积小(<0.2 km~2)、厚度薄(<30 m)、温度高(>0.02℃)的特点,对周围气候变化异常敏感,被认为是监测和预报多年冻土区环境变化的理想场所。因缺乏长期系统的观测,以往的研究只停留在对该地区多年冻土特征的描述,随着气候变暖,该地区多年冻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不甚清楚,针对该地区活动层厚度空间变化的研究相对缺乏。因此,本文利用野外实地观测数据和已有数据集资料,针对马衔山多年冻土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开展如下研究:(1)利用中国区域地面气象要素驱动数据集,分析1979–2018年马衔山及周边地区气候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2)通过野外实地钻探和连续观测,并综合已有多年冻土温度、气温、地表温度等实测资料,分析马衔山多年冻土热状态(地温、活动层厚度和多年冻土范围等)及其变化规律,揭示多年冻土热状态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物理机制;(3)利用探地雷达法和活动层水热监测,获取马衔山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空间变化情况,揭示活动层冻融循环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主要结论如下:(1)马衔山及周边地区气温东高西低,空间变化范围介于-8–14℃之间,在1979–2018年呈明显的升高趋势,年平均气温升温速率为0.05℃/a,其中冷季升温速度大于暖季;年降水量由南向北呈减的趋势,空间变化范围介于175–775 mm之间,但1979–2018年降水量变化不明显,仅有微弱的增多趋势。其次,气温和降水变化速率整体看来均呈现出了明显的海拔依赖性,所有地区气温均在升高,并且高海拔地区升温更快;年降水量也在高海拔地区增加更快,但与气温不同的是在低海拔区降水在减少。(2)马衔山多年冻土厚度约为28.82–29.67 m,年平均地温约为-0.17℃,垂直方向上土壤温度在6–14 m深度处达到-0.17℃后分别向上、向下升高,垂直地温梯度为0.1℃/m,并且存在横向热流导致的边缘退化。2010–2021年,马衔山多年冻土温度在近几年基本保持不变,升温速率仅为0.04℃/10a。大尺度上高海拔导致的特殊气候环境,是马衔山多年冻土得以发育并残存至今的必要条件,小尺度来看地形因素起到了主要作用。并且马衔山山顶气温与周围地区气温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7;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因监测时间较短与气温之间的相关性虽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也表现出了对气温的高度敏感性。(3)马衔山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约在1.4–6.4 m左右,具有非常强的空间异质性。活动层在5月中上旬开始融化,11月中下旬开始冻结,其中冻结过程不到1个月,而融化过程长达近4个月。在经历了夏季融化(ST)、秋季冻结(AF)、冬季降温(WC)和春季升温(SW)四个阶段后活动层完成一个完整的冻融循环过程,其中热量传输和水分迁移大部分发生在ST和AF阶段,其他两个阶段由于受到较低的土壤温度限制发生的很少。活动层温度在2010–2020年期间以0.02–0.09℃/a的速度升高。并且除10 cm深度外,30 cm、80 cm、100 cm、120 cm深度的土壤温度均与周边地区气温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本文从气候变化、多年冻土热状态及其变化、活动层厚度及其空间分布、活动层冻融循环过程等方面,探索了马衔山多年冻土和活动层特征、分布和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这些研究有助于探讨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山地多年冻土退化过程的物理机制,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西部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科学资料和支撑。
其他文献
高填黄土复式明洞因能适应黄土高原山高谷深、沟壑纵横的地形特点,又能较好的协调新建铁路选线与既有公路、铁路明洞在空间上的交叉冲突,被广泛应用在西北地区的交通路网建设中。然而,高回填又使结构长期负担过大的覆土荷载,易产生纵向裂缝,影响结构安全,合理的减载措施对其长期安全运营至关重要。EPS板作为一种有效的减载材料已经被广泛应用在高填管、涵的建设当中。本文利用颗粒流软件PFC2D建立高填黄土复式(减载)
矮塔斜拉桥结合了一般斜拉桥与连续梁桥两者的特点,其跨越能力比连续梁大,抗振动性能比斜拉桥好,施工方便,并且外观丰富柔美,被广泛的应用于高速铁路中。但由于桥梁施工步骤多,需要对桥梁施工阶段进行分析,并且研究列车荷载作用下桥梁的动力响应,以达到高速列车的行车要求。本文以新建福厦铁路雷公山特大桥(118m+224m+118m)矮塔斜拉桥为工程背景,根据设计图纸以及现场实际情况,选取合理的参数,使用Mid
通过青藏高原沱沱河某路基工程区现场地质勘探发现存在季节性地表积水处的地基土体为融化区而其他区域地基土体为多年冻土区,两者地温情况截然相反。为探究季节性地表积水对多年冻土地基温度的影响;多年冻土水分场与温度场相互影响机理。开展多年冻土区水热耦合机理研究,建立考虑水分迁移携带热量对流的水热耦合数学模型,在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软件中模拟经典土柱单向冻结试验验证水热耦合数学模型,
随着箱形截面梁的广泛应用,学者们对箱梁剪力滞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以能量变分法求解剪力滞效应的文献中,翘曲位移函数修正系数直接给出,并未解释如何得来。在常见的三跨连续箱梁桥中,各跨两端约束条件各异,分析不同约束条件对跨内剪力滞效应的影响规律,有助于更全面地考虑箱梁纵向内力变化。同时,现行桥梁规范中箱梁有效宽度的规定没有区分荷载类型,但箱梁分别在集中荷载和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剪力滞效应并不相同,求解截面
新疆地处亚洲内陆干旱区腹心地带,是中西方文化荟萃之地,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有着非常丰富的古人类活动遗址。研究环准噶尔盆地全新世的人类活动遗址的时空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理清典型干旱区过去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也可以为人类在当今气候背景之下选择适宜的生存策略提供经验。本研究基于Arc.GIS平台,对环准噶尔盆地史前时期与历史时期人类活动遗址进行时空分析(历史时期的下限为清朝结束
亚洲中部干旱区和东亚季风区的湿度/降水变化,在全新世以来不同时间尺度上均呈现出错位相或反位相的变化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西风模态”(下文简称“西风模态”)。“西风模态”是区域水文气候响应全球变化的典型表现,而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湿度/降水的时空分异特征,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北半球水文气候变化规律和驱动机制的认识,但受研究材料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等条件限制,至今对北半球不同时间尺度的水文气候
随着制动力分配、混凝土收缩徐变及施工变形控制等关键问题的解决,再加上大变形量伸缩缝与大吨位支座技术的成熟,近年来连续梁桥的发展方向趋向于大跨、超长联。长联大跨连续梁桥巨大的梁体质量激发的地震力大且地震反应复杂,给制动墩及其基础的抗震设计带来挑战。为完善超长联大跨连续梁桥的减、隔震技术,将负刚度装置引入到长联大跨隔震连续梁桥中研究负刚度装置的隔震性能。基于CSi Bridge软件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
矮塔斜拉桥结构独特、造型美观、跨越能力强、施工方便,成为桥梁设计方案中的优选桥型,但梁体自重大,对全桥抗震不利。在不同结构形式的矮塔斜拉桥中,塔梁固结体系的该桥型纵向刚度较大、自振周期较短,因此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响应较大,应采取合理减隔震措施对桥梁进行抗震设计以控制全桥关键位置的内力与位移。以一座主跨224m的塔梁固结、墩梁分离矮塔斜拉桥为例,通过MIDAS/Civil建立有限元模型,采用动态
桥梁结构是交通安全的基本保障,且在我国经济发展与基础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桥梁结构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建立健康监测系统对桥梁状态信息进行评估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势在必行,而监测系统最基本的环节便是解决传感器的优化配置问题。所谓传感器优化配置即如何用有限数量的传感器,配置在结构的最佳位置,使得所布置的测点获得尽可能多的结构模态信息。因此,本文选用三跨连续梁、提篮
本文以某铁路专运线的滑坡病害为工程背景依托,针对该铁路专运线旁的道路滑坡病害提出了一种倒L形的异型墩。通过异型墩对滑坡土体进行支挡,防止道路滑坡的不断加剧对铁路行车安全造成威胁。同时以桥梁的形式代替具有滑坡病害的道路区段,保障原有道路能够正常通行。通过对异型墩的承载力计算,以及借助有限元软件探讨了异型墩的设计方法以及参数优化方案,同时通过室内模型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其具体内容如下:(1)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