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社会融资需求的增长,我国影子银行正在经历着膨胀式的发展。影子银行资金运用最集中的部门是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中小经济主体和房地产业,但这些部门当前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房地产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和库存过量的问题,而农户的农牧业经营受到自然条件约束也天然存在高风险。在“三期叠加”的背景下,影子银行本身存在的风险将会逐渐暴露,成为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性的重要因素。2013年的“钱荒”事件、2014年的信托兑付危机以及2015年频发的P2P融资平台跑路事件就是影子银行典型的风险信号,这也为我们敲响了防范和化解影子银行风险的警钟。论文从我国的金融现状出发,以影子银行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首先,详细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动因、发展过程、运行模式、运行特征以及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其次,从借款人的角度测算了1992-2014年我国影子银行规模,构建涵盖宏观经济、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以及对外贸易的综合化指数评估了1992-2014年我国金融稳定性水平;第三,从理论上阐述了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其中负面影响包括冲击货币政策宏观调控效果、导致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传染性风险,正面影响包括推动商业银行转型和丰富金融市场层次;第四,对研究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数据模拟的基础上建立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的影响状况。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规模与金融稳定性之间存在U型曲线关系,当影子银行规模低于阈值时,影子银行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金融稳定性,反之则会降低金融稳定性。为了防范和化解影子银行风险,更好地发挥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金融的促进作用,结合研究结论,论文提出了对于我国影子银行发展与监管的建议,具体包括构建“央行+审慎监管局+行为监管局”的监管模式、积极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建立健全影子银行法律法规体系以及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