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促进区域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缓解城乡之间的差距,党的十九大正式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把握乡村差异性和动态性等特征,构建乡村“人-地-业”耦合系统与创新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湖南乡村受地理位置、地形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影响,类型千差万别,乡村振兴必须根据区域的差异化分区、分类制定发展策略。乡村地域类型是在自然特征、发展历史、生产结构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呈现一定的相似性和稳定性的类型单元。探索湖南省乡村振兴地域类型及其实施路径,明晰其制约因素和发生机理,提炼乡村振兴模式和设计振兴路径,不但可以丰富和完善乡村振兴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还可以为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提供实践指导。以湖南省98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基于地理学综合视角,按照“综合水平评价、主导因素审视、地域类型划分、路径归纳演绎”的主线开展研究。首先构建县域乡村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自然断裂点、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县域乡村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湖南省地域特征,揭示乡村地域类型形成的主导要素;再对主导要素进行聚类和空间叠加分析,对乡村地域类型进行区划;最后结合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提炼出乡村振兴地域模式及其实施路径。主要结论如下:(1)湖南省县域乡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生态、经济发展、社会人口3个维度共18个指标。大部分县域的乡村综合发展水平处在中等以上,其中长沙县、望城区、武陵源区、浏阳市、韶山市、资兴市的乡村综合发展水平最高,保靖县、桂东县、隆回县及城步苗族自治县最低。乡村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以集聚分布为主,高水平发展主要集中在湘中东的长株潭地区,低水平发展主要集中在湘西武陵山和雪峰山地区。(2)湖南省乡村地域类型形成的主导要素为经济水平、农业产业结构、资源禀赋、医疗卫生、地形条件和人口流动程度,分别反映乡村发展的内部建设动力、自然本底条件和外部援助条件。内部建设动力方面呈现湘北、湘中为高值区并向湘西倾斜;自然本底条件为湘中和湘北高值、湘北和湘东南低值;外部援助条件为湘东高值,并向湘西倾斜。(3)湖南省乡村地域类型分为湘中东长株潭平丘城镇驱动型高水平区、湘北洞庭湖平原内外驱动型较高水平区、湘中丘陵资源带动型中等水平区、湘东南罗霄山—五岭山地资源约束型较低水平区、湘西武陵山地自然本底约束型低水平区五个类型区。(4)湖南省乡村振兴的地域模式提炼为长株潭产业带动型、洞庭湖湿地经济型、湘中丘陵农工贸带动型、武陵山—五岭—罗霄山生态保育型等四种模式,不同地域模式应按其不同路径分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5)从各地域类型分区的现状特征、现实问题及未来发展需求,立足布局区域性、功能主导型和问题制约性的综合视角,归纳提炼并构建全省多类型、彰显人地关系地域特征的乡村振兴实施路径,是地理学发挥学科特长参与乡村振兴研究的一次有效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