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将表面肌电技术(sEMG)首次引入踩跷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中。应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推拿学等多学科结合的思路,应用表面肌电技术描述、记录整个踩跷过程肌肉的电生理活动。进而总结踩跷中肌肉的力度变化及运动节律,为推拿医师学习踩跷法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并探索通过动态测试施术者、受术者机体电信号,开启推拿手法研究的新路径。方法:选取教授和手法熟练的研究生各1名为施术者,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名为受术者,以表面肌电图动态监测踩跷全过程,方法如下:遥测记录施术者左侧股直肌、臀中肌、股二头肌、半腱半膜肌、胫骨前肌、腓肠肌内段、踝伸肌群、比目鱼肌8组肌肉,受术者左侧竖脊肌和多裂肌群2组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经过数据处理对肌群放电面积、参与肌群百分比、患者肌群平均频率(MPF)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教授与研究生踩跷周期中不同阶段肌肉放电面积、参与肌肉百分比有差异(P<0.05);踩跷上升、下降阶段肌肉发力顺序不同;受术者MPF、肌肉放电面积、参与肌肉百分比有差异(P<0.05)。结论:教授与研究生操作比较,教授肌肉放电整齐、规律、同步放电、无多余放电现象,说明教授操作时肌肉协调性好,不易疲劳,手法更持久;研究生肌肉放电紊乱、无规律、多余放电,说明研究生操作时肌肉协调性差,易疲劳,手法不持久。教授操作受术者肌肉放电整齐、规律、同步放电、放电时间长,说明教授手法渗透、柔和、持久;研究生操作受术者肌肉放电紊乱、无规律放电时间短,说明研究生手法缺乏渗透、柔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