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萌”化词语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语言学相关知识,采用文献法、语料库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方法,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现象的静态描写和动态使用的调查研究。第一章对“萌”化词语进行了界定。先分析了“萌”字义,揭示出今天的“萌”字义是本义“芽”的“幼小义”和中国古代汉语中的“懵”的“呆傻义”以及日语中“萌”的“可爱义”相结合的产物;在此基础上,界定出“萌”化词语是指表示可爱义、具有“示小”义和包含撒娇意味的一类词语。第二章对“萌”化词语进行了分类。基于搜集的语料,从用字类型、语音类型和构词类型三个维度对“萌”化词语进行了分类。在用字类型上,分为纯汉字类和非纯汉字类;在语音类型上,分为谐音类、拟声类、儿化类和叠音类;在构词类型上,有形式标记的可以分为X+词尾类、XX+词尾类、词头+X类、X+重叠词尾类。第三章运用调查问卷法并采用总体分析和差异分析的方式,分析了“萌”化词语的知晓情况和使用情况。在知晓方面,民众对“萌”化词语的总体知晓程度较高,知晓度在年龄等变量上表现出差异,三十岁以下的知晓度较高;在使用方面,“萌”化词语的总体使用频率一般,而且使用频率在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和使用场合等变量上都表现出了差异性,女性的使用频率高于男性,年龄小的使用频率高于年龄大的,受教育程度高的使用频率高于受教育程度低的,机关单位的使用频率低于其他职业的使用频率,非正式场合的使用频率高于正式场合的使用频率。第四章分析了“萌”化词语流行的原因。从社会层面看,文化交融、传媒发展和商业利益三个方面都对“萌”化词语的产生和流行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心理层面看,减压心理、示好心理和儿童化心理等也是“萌”化词语受热捧的原因。第五章分析了“萌”化词语本身存在的问题和使用中引发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萌”化词语的使用引发了年龄区分不明显、性别区分不明显和感情色彩过度的问题;建议使用符合构词规律并且感情色彩适度的“萌”化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