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也是西方社会最重要的典籍。《圣经》自产生之日起,不断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文字,对西方文化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史的进程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一部《圣经》的翻译史,是各国语言文化对其不断诠释和吸收的过程,也是圣经文化与各国文化不断碰撞融合的过程。《圣经》的翻译早在两千多年前便开始了,而《圣经》汉译活动作为世界圣经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如今也已出现了数十种译本。《圣经》自唐朝贞观年间由景教徒传入我国,便开始了其漫长而曲折的汉译历程。经元、明、清三代的发展,到清末民初《圣经》汉译达到了顶峰,其标志性事件便是《国语和合本》的问世。即便在其后至今的近一百年中,不断有神学家、牧师、学者致力于《圣经》的汉译活动,涌现出了众多新译本。然而,各种史料和统计数字显示,它们无一超越《和合本》在中国广大基督徒和普通读者心中的权威地位。对于读者而言,中文《圣经》就等于是《和合本》。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了《国语和合本》权威译本的地位?这个译本究竟具备哪些方面的特质?它的出现又具备了哪些得天独厚的社会文化因素呢?这一系列问题进入本项研究的视野。本文简要回顾了《圣经》在世界上和在中国的翻译发展史,并运用不同的翻译理论从内外两方面探寻促使《国语和合本》成为《圣经》权威译本的原因。首先,根据彼得·纽马克的翻译批评理论,对《和合本》面世之前几种重要译本、《和合本》翻译参照的底本、译者的组成、翻译的目的和原则进行分析,探究其成功的内部原因。《和合本》的成功与其译文的精确、雅致、口语化便于朗读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和合本》及其前后不同译本中选取了大量的语言实例,进行对比分析,展示和合本的独特魅力。然而,一部权威的译本的形成,不仅要靠译本自身的优势,还需要一个便于其成长壮大的外部环境。本文采用重写操纵理论和读者接受理论,分析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三要素以及读者在《和合本》普及和流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而多角度地分析《和合本》成为权威译本的社会文化因素。本研究旨在进一步加深读者对《和合本》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圣经》汉译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任何一个译本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和合本》自然也不例外。随着汉语的发展以及考古上的新发现,《和合本》在语言表达和史实阐述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重新翻译《圣经》,推出新的汉语译本,成为《和合本》问世之后国内神学家和圣经学者的不断追求。未来人类社会越来越趋向多元化,仅仅一部权威译本难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群的多元需求。面对已然无法超越的权威译本,未来的《圣经》汉译将走向何方,本文作者也尝试给出了一些建议,希望随着翻译理论和圣经翻译实践的不断发展,会有更多更好的汉语译本出现,进而更好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