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源于人们的共同需要和公共利益。公共物品作为人类公共利益的载体,是满足公共需求,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中国全面小康社会不仅需要私人物品的极大丰富,而且需要公共物品的充分与有效供给。公共物品的充分与有效供给,不仅可为私人物品的供给提供最基本的平台,而且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福利的发展。 本文运用公共政策与制度分析(IAPP:Institutional Analysis and Public Policy)框架,研究了公共物品的供给机制与制度安排问题。本文认为:公共物品的公益性、非排他性、非竞争性、不可分性等特征以及人们对公共物品需求的差异性,要求公共物品的多元供给。只有建立复合的公共物品多元供给机制,才能够实现其充分有效供给与可持续发展。 公共物品多元供给的理论依据是社会学的社会结构三部门划分理论、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理论和合作博弈理论。 公共物品的政府供给机制建立在政府维护公共利益、实现其统治和管理的“公仆人”的行为动机之上。政府供给公共物品的目的,是为了维持一种社会秩序,实现公共利益。公共物品的市场供给,来自于现实世界中的“政府失灵”、营利组织及个人的“经济人”动机和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超额需求。只要公共物品的边际收益大于其边际成本,市场就存在着自愿供给公共物品的动力。“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存在,为以自愿求公益的志愿事业机制的出现创造了现实的需求。公共物品的志愿事业供给机制是通过成员自愿参与、公共事业的服务供给和社会评价实现的。志愿事业机制的动力建立在由“公益人”使命和责任驱动的自愿参与基础之上,并由“文化人”的行为塑造加以强化,志愿机制的社会基础是现代社会中公民社会的发展。 “公仆人”、“经济人”和“公益人”假设分别作为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志愿事业机制供给公共物品的动力,为公共物品的供给研究提供了一种分析思路。但是,每一种人性假设都有自身的缺陷,因此,现实中只有以“经济人”假设来规范人,以“公仆人”、“公益人”假设来引导人和塑造人,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与公共物品供给的可持续发展。 现实中每一种供给机制或制度安排都有其优势与缺陷,为了实现公共物品供给的可持续性,选择一种复合的制度安排,即由政府的强制机制、市场的自愿机制和志愿组织的志愿机制合力构建的制度安排,是实现公共物品供给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