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腺样体亦称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顶壁和后壁交界处,为咽淋巴环内环的组成部分。腺样体在儿童出生后就存在,6~7岁时最显著,一般10岁以后逐渐退化萎缩。若腺样体增生肥大,且引起相应症状者,称腺样体肥大(adenoidhypertrophy),为一病理现象。腺样体肥大好发于儿童,多就诊于耳鼻咽喉科,常导致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及儿童慢性鼻窦炎等,如果长时间没有得到有效诊治,会引起“腺样体面容”及延迟儿童生长发育。所以,只要确诊应尽早行手术治疗。以往常采用腺样体刮除术,但盲视操作容易导致腺样体残留或周围结构损伤,鼻内镜技术的发展使直视操作成为可能,各种手术方式不断涌现,但是不同手术方式效果如何及有怎样的优缺点,目前国内外报道不一。目的比较鼻内镜下腺样体刮除术、鼻内镜辅助经口腺样体切除术、鼻内镜辅助经口腺样体低温消融术的优缺点。方法分析87例腺样体肥大患儿的临床资料,入院时随机分为3组,A组为鼻内镜下腺样体刮除术,B组为鼻内镜辅助经口腺样体切除术,C组为鼻内镜辅助经口腺样体低温消融术,比较3种术式术后患儿夜间打鼾、鼻塞、鼻涕、听力等症状恢复情况,观察术后咽痛、恢复正常通气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5.2个月。3种手术方式分别在打鼾、鼻塞、鼻涕、听力方面的有效率均大于81.00%,3种手术方式有效率和术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疼痛程度方面,术后疼痛A、B组均轻于C组,A、C组间和B、C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和恢复正常通气时间方面,B组短于C组,B、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腺样体残留方面,A组残留率大于B组,A、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软腭水肿、损伤方面,C组发生率大于B组,B、C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均无鼻腔粘连、咽鼓管损伤、鼻咽狭窄、鼻咽闭锁、饮水反流等。结论1.三种手术方式对儿童腺样体肥大治愈率无差异。2.鼻内镜辅助经口腺样体切除术具有操作准确、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建议作为目前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的首选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