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定的差异,区域经济产生差异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差异程度超过了一定的界限,就会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通常都会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因此区域经济差异的程度比发达国家更为严重,我国也不例外。适当的差异是有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的,但是当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时,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就更加无法赶上经济发达的地区,导致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局面。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非均衡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然而,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也日益严重。东部沿海地区在自身优势、国家政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率先富裕起来,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领头羊;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依赖,在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下,发展的速度逐步加快:而中部地区发展速度较其他地区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中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策略上如果还不能有创新,突破原有的发展局限,就很有可能面临宏观经济格局“中部塌陷”的命运,长此以往,会带来严重的“公平与效率”的问题,可能会造成区域之间的冲突,影响人民生活的质量,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中部地区的安徽省,紧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面临长三角经济圈。自改革开放来,经济获得了全面发展,综合实力逐渐增强,但发展水平还是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省份,同时省内区域之间经济具有较大差距。为此,本文以安徽为例进行研究,这对促进安徽省在中部地区的崛起和省内区域间经济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相关理论的梳理,包括缪尔达尔的循环累计因果论、朗索瓦的增长极理论、威廉姆逊的倒“U”模型等,以实证分析为基础,选取了安徽省16个地级市近10年的数据,从经济总量、人均GDP、科教水平、人民生活水平、产业结构等方面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状态存在着极度不平衡的态势,且这种不平衡还有继续加重的趋势:濒临长江的皖江地区和合肥地区人民在生活水平、科教水平以及对外贸易等方面普遍高于皖北地区,经济总体上呈从南向北梯次减弱。通过分析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并从安徽省自身的特点出发,借鉴经济发达地区的成熟经验,提出了安徽省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对策。首先,要在不降低效率的情况下,在政策和资源配置方面对经济落后地区予以倾斜,提升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将安徽省县市域经济发展差异程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范围内:其次,要优化区域之间的经济布局,加快经济落后地区的企业的转型升级,广泛开展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资力度,完善人才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