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炉钒渣湿法浸出过程强化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fg12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钒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一种稀有金属元素,有“工业味精”之称。由于钒具有众多优异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在钢铁工业、航空航天、军事,化工及电池等领域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我国钒资源以钒钛磁铁矿为主。目前,采用高炉氧化吹炼转炉法获得的钒渣作为冶炼和制取钒合金和金属钒的主要原料,广泛用于提钒工业。钠化焙烧-水浸工艺是作为一种较成熟的并具有很多优点的提钒工艺,在很长一段时间为曾是国内外主要的提钒工艺。在钒渣焙烧的过程中,加入适量的钠盐(Na Cl、Na2CO3等)作为添加剂,在回转窑中进行高温氧化焙烧,使钒渣中低价态的钒转换成为水溶性的高价钒(V)酸盐,然后采用水浸工艺进行浸出。然而,钠化焙烧过程往往会氧化不彻底,导致钒渣中仍存在部分低价钒无法浸出而进入尾渣,降低了钒资源综合利用率。焙烧过程又涉及焙烧物区域温度不均,形成温度梯度,矿物表面高温区在长时间的高温下容易长大和烧结,这样局部焙烧温度过高会导致玻璃相的生成,而含钒物相被玻璃相包裹,导致钒浸出率降低。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钠化转炉钒渣为原料,在湿法浸出过程中对低价钒进行催化氧化,达到低成本、无污染、高效提钒的目的。具体催化氧化方法有以下两种:①空气强化转炉钒渣湿法浸出实验。实验采用蒽醌磺酸钠(ADA)和栲胶作载氧体实现氧的传递,强化低价钒的氧化行为。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紫外光谱以及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等检测方法,分析了转炉钒渣浸出反应前后物相变化行为,探索了反应过程机理,证实了其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ADA和栲胶作载氧体,能将转炉钒渣中的低价钒氧化成可溶的高价钒,实现空气催化氧化高效浸钒。此时,钒浸出率由89.47%分别提高到92.84%和93.64%,且催化剂对体系后续工艺没有不良影响,转炉钒渣中的尾渣含钒量由1.1%分别降至0.52%和0.47%。②电场强化转炉钒渣湿法浸出实验。实验采用外加电场的方法对钠化钒渣的湿法浸出过程进行了强化。研究了电流密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固液比等因素对钒浸出率的影响,并对该过程的电能利用率进行计算,综合分析得出最优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为1000 A/m2、液固比为4:1 ml/g、温度为80℃、时间为40min时,钒浸出率可达93.67%,与同等条件不加电场时相比提高4%;钒渣中钒含量由7.15%降到0.98%。实验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紫外光谱以及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等检测方法,分析了电场强化浸出反应前后物相变化行为,探索了电场强化过程机理。
其他文献
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里,绝大部分细菌是附着在各种有机或者无机物体的表面,以生物膜的方式进行生长,分布十分广泛。同时,细菌生物膜的耐药性极强,其对抗生素的抵抗力是浮游菌的成百上千倍。目前,为了解决细菌生物膜带来的诸多难题,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的相关研究已成为食品、医学及材料科学的研究重点。现已有研究证明,Ag@Ag Cl是一种高效的等离子体光催化剂,能够有效降解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但是关于其在细菌及细菌
近年来,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扩大,饮用水源中高浓度的硝酸根对健康的危害也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催化还原方法是90年代新兴的脱除水中硝酸根的技术,由于它比其它脱氮方法更有
太阳能是一种成本低廉、能够再生的绿色能源,其有望成为世界性能源。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DSSC)具有制作成本低廉、原料储备丰富等优点,故其成为太阳能电池领域研究的热点。最初研究者采用硬质平板作为DSSC的光阳极基底,考虑到硬质平板具有一些不足,如采用的导电玻璃容易破碎、极高的硬度等,故其严重阻碍了硬质平板DSSC的大规模运输使用。近年来,一种新型纤
近年来,随着人类对环境保护的日益关注,燃料电池(FC)在发电和汽车等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直接甲醇燃料电池(DMFC)是燃料电池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甲醇为燃料,以质子交换膜
本论文旨在利用碳纳米管(CNTs)负载Fe3O4合成磁性碳纳米管,集分离、富集、测定于一体,并以此作为传感器的增强剂,实现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测定以及碳纳米管羧基化,在此基础上制
超价碘中由于碘原子的亲电性质和与之相连配体的离去能力,使其作为一种氧化剂和亲电试剂在有机化学合成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它不仅具有商业易得、低毒、容易制备、后处理简单、环境友好的优点,而且还具有结构新颖、功能特殊和反应选择性好等的特点;在很多化学反应中,超价碘与某些金属有相似的氧化作用,如铊和汞,是代替有毒的过度金属试剂的最佳选择,也是一些复杂的有机分子实现选择性氧化的最佳试剂。本文主要研究了超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