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是指公安机关通过公正行使法定职权,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公共信用,是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运用公权力进行执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所具有的信任程度和心理认同感。公安机关作为我国公共安全维护与服务的政府机构,肩负着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责,担负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并且承担着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的历史重任。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代表了公安机关执政履职的群众基础,不仅影响着公安机关的正常工作,而且反映出党和政府在公众面前的形象地位,影响着党和政府的执政基础,影响着公众对法律尊严的信仰和法律权威的信心。由于公安机关在日常工作中往往直面矛盾主体,不断地采用禁止、处罚、取缔等刚性手段,因此不可避免地被推置于处理社会公众矛盾和社会关系的风口浪尖,始终受到了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山东省人民政府2011年科学发展综合考核电话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人民群众对全省公安工作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86.61分,在不满意的原因中,认为民警的办事效率不高的占39.27%,认为公正执法不好的占22.82%,认为经常发生刑事和治安案件的占20.48%,认为公安民警形象不好的占17.43%。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总体上是满意的,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在公安工作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肯定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会转型的深入,公众与公安机关的抵触对立情绪也在不断加剧,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面临严峻的考验。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不高和缺失的现象既有体制机制的外部因素,也有其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的内部原因。公安民警的特权思想、警员综合素质不高、执法行为不公正,公安机关过度的承诺与服务、不明晰的公共权力,公安协警的无序管理,群众对警察职责的理解误差等现实因素以及“针刺死”、“深圳协警强奸案”等事件造成的舆论环境影响对人们心理底线的不断冲击,加深了公众对公安机关执法的不信任感,从而产生了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的信任危机。加强执法公信力建设应当成为当前各级公安机关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对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概念、特征、现状和危机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从理念、行为和制度三个最能影响执法公信力的要素入手,寻找加强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以构建服务型公安机关为载体,运用危机管理的理论改变当前存在的执法公信力危机现状,不断加强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建设。其主要的措施和手段为:借助加强公安民警执法能力建设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通过明晰执法与服务做到有限警力的高效使用;依托警务流程再造遏制办案腐败现象的发生;依靠完善的执法监督体系把公共权力运行全过程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通过加强对协警队伍的严格管理避免非法福利的派生;凭借完善的危机处理机制降低突发事件对执法公信力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