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光纤复合太赫兹波导及其传感特性研究

来源 :西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fy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子学和电子学及其在传感领域的技术发展,已经跨入一个新的纪元——太纪元。与之对应的“太赫兹(Terahertz,THz)”一词,现用于描述频率在0.1-10THz(对应波长3mm~30μm)范围内的一段特殊电磁频谱。近年来,学术界和商业界对THz波段的集中开发已经填补了介于微波与红外波谱之间的空白。尤其是在THz传感、成像及通信领域,各国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工作。折射率传感器作为光学传感器的一种,可用于THz科技的诸多领域。研制高灵敏度、多功能且易集成的THz折射率传感器对促进THz系统的实用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光子晶体光纤(Photonic crystal fiber,PCF)的THz波导器件,对于解决自由空间THz波的传输和操控难题大有裨益。PCF具有灵活的结构(如空气孔的形状、尺寸和排列方式多样)、可控的传输机理(折射率传导和带隙传导)以及孔道内可填充或涂覆功能性材料,这些特点使基于PCF的THz折射率传感器具有设计自由度大、灵敏度高、与现有光纤系统兼容的优势。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由碳原子呈蜂窝状排布而形成的单层二维材料,具有独特的能带结构和优异的电学和光学特性(如高载流子迁移率、可调控的费米能级、可饱和吸收性和可激发表面等离激元等)。石墨烯的带内跃迁以及等离子体振荡频率覆盖THz频段。通过施加外部电/磁场和化学掺杂等方式可以灵活控制石墨烯的THz电光特性。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表明,石墨烯有望成为THz频段新型功能器件研制的基础。本文将THz PCF和石墨烯结合,设计了基于石墨烯-PCF的THz复合波导(G-PCF),对复合波导的传输特性和折射率传感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设计了一种石墨烯-固芯PCF复合THz波导。为提高灵敏度并引入双折射,在PCF纤芯近邻包层孔内引入了两个较大的空气孔并在其内表面涂覆石墨烯,用于填充待测样品。由于石墨烯的高介电常数,G-PCF的导模主要分布于较大的气孔中。对于折射率在1.00-1.50的待测样品,石墨烯的引入可将相对灵敏度系数提高5倍以上,尤其是对折射率为1.03的待测样品,相对灵敏度系数提高了 15倍。该石墨烯-固芯PCF对折射率为1.37的待测样品获得了约90%的高相对灵敏度系数。此外,该G-PCF的传输特性和折射率传感特性可以通过外加电/磁场进行调控。(2)设计了一种石墨烯-D型PCF复合的THz波导。通过在D型PCF的特定空气孔内壁涂覆石墨烯材料,激发了 THz波段的类表面等离激元。当待测样品的折射率从1.0变化到1.5时,该复合波导可以获得214.28GHz/RIU的平均折射率灵敏度和5.0×10-7RIU的折射率分辨率。随着石墨烯的化学势由0.4eV增加到leV,两个偏振基模的类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峰位置均发生蓝移,其中X偏振随化学势的调谐灵敏度可达到750GHz/eV;Y偏振随化学势的调谐灵敏度可达到765GHz/eV。通过施加外电场可对石墨烯的化学势进行调控,故所设计的石墨烯-D型PCF复合波导可以获得较高的电调谐灵敏度。(3)设计了一种石墨烯-带隙引导型PCF的复合THz波导。研究了带隙随PCF结构参数、基材折射率和待测样品折射率的变化规律。分别对选择性填充(仅在纤芯空气孔中填充)待测样品和完全填充(在纤芯和包层的全部空气孔中填充)待测样品两种情况进行了讨论。对于选择性填充的情况,当待测样品折射率大于PCF包层的等效折射率时,波导的传输机理由带隙引导型转变为折射率引导型,传输特性由带通性转换为宽带传输。在带隙之外的频率处,可实现对THz波的“开-关”控制;对于完全填充的情况,由于气体和常见液体的折射率低于基材的折射率(1.53),待测样品的填充不会改变原空芯波导带隙引导型的传输机理,但带隙的位置和带宽会随着待测样品的折射率而改变,从而实现折射率传感功能。在该带隙型PCF的纤芯空气孔内壁涂覆石墨烯后,随着石墨烯化学势(μc)的改变,G-PCF的基模模场分布以及限制损耗发生显著变化。当石墨烯μc等于0.6eV时,获得了最大的限制损耗变化量,使PCF的限制损耗由70dB/m增加到1565dB/m。因此,通过引入石墨烯并调控其化学势可实现对特定频率范围内THz波的“开-关”控制。研究结论为设计基于PCF的THz传感器、滤波器和开关等功能器件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的研究方向属于THz光子学领域。综上所述,对石墨烯-PCF复合THz波导的设计和传输、传感特性开展了系统研究。为多功能、可调谐THz传感器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指导。
其他文献
“十四五”规划建设的西藏拉洛水库、川藏铁路及沿边铁路等重点项目需留驻或穿越季冻区。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季冻区岩体内富含的节理、裂隙和孔隙等宏微观缺陷的损伤劣化将削弱岩体结构稳定性,甚至导致岩体工程冻害发生。注浆是有效加固节理裂隙提高岩体稳定性的关键技术。因此,研究冻融循环作用下注浆固结体物理力学特性对完善岩体注浆加固理论、保障季冻区岩体工程安全高效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注浆固结体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底板水害已成为制约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陷落柱突水作为其主要表现形式,颗粒迁移下陷落柱内部孔隙变化特征明显,研究回采过程中陷落柱的渗透特性和突水行为,对更为全面地了解陷落柱突水机理、防治陷落柱突水灾害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因此,本文从陷落柱突水问题入手,以陷落柱充填物为研究对象,在考虑颗粒迁移的条件下,采用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伴有颗粒迁移
神东矿区上湾煤矿8.8m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是目前世界上采高最大的综采工作面。该工作面大型机械设备多,采场环境更为复杂,光线灰暗,设备运转噪声大,设备操作人员视线、听力受阻,现场作业人员潜在安全风险大。建立完善有效的人员-设备-环境综合管理体系对实现8.8m超大采高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至关重要。本文针对综采工作面的综合安全保障问题,面向综采工作面特定区域,依托神东信息化平台,对上湾矿超大采高综采工作
声学超材料是一种人工设计的周期性亚波长结构材料,可以实现自然结构所不具备的奇异特性,如声隐身、超透镜、超常传输等。类似于电磁波中的负等效参数超材料,声学超材料具有负等效弹性模量和负等效质量密度特性,单负或双负声学超材料也是声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多数双负声学超材料是通过在不同的结构单元中引入多种谐振形式,利用偶极谐振和单极谐振的耦合实现的双负特性的,但还存在结构复杂、谐振频带窄,双负频带单一等问题
西部黄土覆盖区是我国煤炭主要产地,黄土矿区复杂的地形因素对开采沉陷特征具有显著的影响。多工作面综放开采条件下所留设的工作面间隔煤柱对地表沉陷特征也产生重要影响,导致黄土矿区开采沉陷规律十分复杂。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实测资料支持,学术界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还很不充分。本文选择典型黄土沟壑区彬长文家坡煤矿和大佛寺煤矿为研究区,利用地表移动实测数据结合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土工试验等方法,针对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过快的城市扩张产生了一系列的土地、环境问题,如何平衡城市扩张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现下研究的热点问题。近二十年来,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长时序、动态监测城市空间扩展和城市形态变化成为可能。本文考虑到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存在背景噪声、异常值及年际数据不连续的问题,对数据进行校正,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基于校正后的NPP/VIIRS灯光数据和MO
煤层火灾是一种严重的矿山灾害,每年造成严重的安全及资源损失问题。本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对液氮与液态二氧化碳混合制备干冰颗粒组成气-液-固三相混合物体系的形成机理及对煤炭自燃火灾的灭火性能进行研究。首先,理论研究了液氮和液态二氧化碳深冷制备干冰颗粒的成核、结晶机理与动力学。通过PR状态方程和范德瓦尔混合规则,进行气-固平衡计算,得出较为准确的CO2凝华温度方程;在N2-CO2的二元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井下开挖所面临的水文地质构造条件也愈发复杂和恶劣,开采受水害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煤矿水害的发生往往与水在承压破碎煤岩体中的渗流息息相关。此外,采空区破碎煤岩体在采动应力和上覆岩层作用下会再次压实和破碎,导致其粒度分布与孔隙结构也随之改变,继而影响其渗流特性。因此,研究承压破碎煤岩体再破碎过程中的渗流规律是矿井水害防治的基础。本文采用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粒度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体的热舒适性研究得到了国家及个人的极大关注。共处于同一环境下的人群,由于个体差异性,人群内部间的舒适性会存在差异,因此,如何营造健康、个性化的舒适环境,最大程度地提高个人的热舒适水平,已成为目前热舒适领域研究和追求的趋势和热点。基于个体差异性进行人体热舒适模型及模拟研究,研究成果可用于预测不同个体的热生理参数和评估热舒适性,且可为工作环境的安全健康评估和个
随着地铁承载运输能力的提升,地铁站安全成为社会聚焦问题。而地铁火灾作为频率相对较高、危害性较大的事故,一旦失控将会为城市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合理高效的通风排烟方式不仅能够为乘客提供安全的乘车环境,亦能在灾变的环境下实现控灾、降灾的效果,保证人员生命安全以及社会公共效益的实现。本文以西安某岛式类型地铁站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全尺寸几何模型,基于FLUENT完成站台排烟口不同布置方式对站台火灾烟气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