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国际贸易往来和国际资本流动在创造财富机会的同时也蕴藏着更多不稳定因素。各国政府开始充分重视国际储备对国内经济健康发展信心的支撑作用。国际储备作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具有调节国际收支、稳定汇率、维持本币国际信誉等重要功能,对于中国这样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大国,更肩负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与金融稳定、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任。2000年以来,中国的国际储备尤其是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事实表明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正在不断提高,抵御国际金融风险能力大为增强,但这也可能对货币政策独立性、国家总体经济运行效率、国际舆论压力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积累储备资产的同时,中国的货币当局还必须审慎权衡持有、管理储备资产的得益与其所付出的代价,保持适度的国际储备规模,以最大限度实现储备资产的保值增值。消除公众对外汇储备规模合理性的疑虑需要理论支撑和政策解释,是当前研究中国国际储备适度规模问题的紧迫性所在。 除导论和主要结论外,本文共分6章。第1章分析国际储备的均衡规模、最优规模和适度规模三者关系。以历史时间脉络为导向分析国际储备最优规模与适度规模的判断标准和选择依据,从整体上对国际储备相关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和阐述。第2章和第3章分别从宏观经济基本面和微观成本收益与动态跨期效用视角对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的影响因素、效用权衡进行理论分析。在考察经济规模、对外开放度、汇率变动等经济基本面因素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危机预防分析为冲抵由经济基本面脆弱性导致的危机负效应,确定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的可能性。从传统交易和预防动机与现代预防性审慎动机分别论述最优储备规模,并从模型特征、限制条件及优缺性方面进行总结评述。基于前两章的理论分析,第4章和第5章分别以新兴市场国家和中国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在综合分析全球货币体系变革与新兴市场国家储备持有特征等因素的基础上,以38个新兴市场国家为样本考察经济基本面脆弱性因素、国际储备与危机发生可能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实证估算能够冲抵由经济基本面脆弱性导致的危机负效应的国际储备适度规模,采用动态跨期模型对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进行数值模拟和参数检验,给出中国近年来外汇储备规模适度与否的基本判断。第6章在第5章数值模拟结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近年来外汇储备规模不断积累的事实,从历史、现实、体制等方面系统考察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特殊性及主要原因,并就外汇储备持续增长对中国实体经济与价格体系的影响进行简要评析。最后归纳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并给出中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管理的相关政策建议。 基于现有中外关于国际储备适度规模问题的研究,本文以国际储备需求决定理论和国际收支吸收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实证检验和理论模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Probit回归分析和动态最优化技术为主要分析工具,从宏观经济基本面和微观动态跨期效用视角研究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的决定问题。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国际储备适度规模与经济基本面因素紧密相关。由于经济基本面因素因国而异的特征非常明显,国际间并不存在统一的国际储备规模适度标准。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基本面承载区间内,国际储备应至少是同期短期外债的5.9倍。一国经常账户逆差比实际GDP增速缓慢问题严重时所需的储备适度规模高于实际GDP增速缓慢比经常账户逆差问题严重时所需的储备适度规模。国际储备可以缓冲外部冲击对本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但储备规模适度标准也会随经济基本面恶化逐渐提高。当本国经济基本面完全恶化时,数额庞大的国际储备也将会瞬间耗竭,国际储备只能延缓而不能避免危机。 2.总体上,中国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以占潜在GDP比重的35%左右为宜。外汇储备适度规模/GDP比率与危机发生可能性、危机规模、风险规避系数、实际有效汇率指数变化率成正比,与经济增长率、储备机会成本成反比。储备适度规模对危机发生可能性与储备机会成本非常敏感,危机发生可能性上升1个百分点会导致储备适度规模上升10个百分点,储备机会成本上升1个百分点会导致储备适度规模下降5个百分点。综合来看,中国外汇储备的持有收益大于持有成本。有充分理由相信货币当局增持外汇储备很大程度是出于预防性审慎需要。在经济发展正常时期,中国的外汇储备相对较多,而当外部冲击导致本国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时,外汇储备并不充足,无法有效发挥危机防范的积极作用。因此,从预防性审慎动机角度,尽管外汇储备在抵御外部冲击、防范危机方面功效有限,但是只要国内经济基本面运行良好,或经济基本面恶化不至超过其承载区间,货币当局就应继续采取主动增持外汇储备的储备管理策略。 3.中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可归为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与资本和金融项目的持续双顺差,人民币升值预期与超额外汇供给,以外需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全球供应链变化、FDI重心转移及人民币升值为代表的特殊性因素,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和国际分工演进与周边国家经济、金融战略调整四方面。这些因素从需求、供给、制度、外部环境以及自身特点等方面构成外汇储备增长的基本特征,最终促成中国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 在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管理方面,应继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积极主动增持外汇储备,不应将外汇储备增长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负担。只要管理好,运用好,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外汇储备持续增长是一件好事,并且外汇储备增长本身也是有规律、有内在制约因素限制的。相关政策建议包括:加强外汇储备有效规模管理,实施切实可行的外汇储备投资经营战略,适当调整FDI政策,放宽对外证券投资渠道,强化短期投资资本流入监管;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由强制结售汇制向意愿结售汇制的转变,等等。 本文在研究中取得的主要进展和贡献包括: 1.理论层面,明确界定国际储备最优规模和适度规模。国际储备最优规模不等于国际储备适度规模,可以将国际储备最优邻域视为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的一种理论解释,国际储备适度规模是这一最优邻域的实现载体。国际储备适度规模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数量方面,主要表现为“充足”与“最佳”。前者是现有储备及由市场供求因素决定的储备规模;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考虑客观条件并同时满足某种储备持有意愿的储备规模。国际储备适度规模具体表现为以最优规模为基准的某一变化范围或弹性区间。二是内涵方面,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的新内涵主要体现为,在最优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国情因素及经济发展阶段等特殊要素,即一般性市场因素与特殊国情因素的综合。 2.方法层面,首先采用回归模型建模分析考虑危机预防的经济基本面因素与国际储备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的共性和特性因素,借助动态跨期效用框架分析中国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决定问题。在计量模型选择方面,本文主要采用基于经济基本面脆弱性的复合虚拟变量的二元Probit回归法和基于Wald Test的滚动Probit回归模型,并进行了模型敏感性分析与Logit模型稳健性检验;在理论模型选择方面,本文主要采用动态跨期效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和敏感性分析,并引入人民币汇率与各年危机发生可能性测度指标构建了一个动态跨期效用扩展模型。这些方法或模型可以为后续国际储备规模相关研究提供可能的方法或参考。 3.应用层面,结合对新兴市场国家和中国的实证分析,试图给出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的参照标准。对于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基本面承载区间内,国际储备应至少是同期短期外债的5.9倍。国际储备可以缓冲外部冲击对本国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但储备规模适度标准也会随经济基本面恶化逐渐提高。总体上,中国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以占潜在GDP比重的35%左右为宜。储备适度规模对危机发生可能性与储备机会成本非常敏感,危机发生可能性上升1个百分点会导致储备适度规模上升10个百分点,储备机会成本上升1个百分点会导致储备适度规模下降5个百分点。综合来看,中国外汇储备的持有收益大于持有成本。增持外汇储备有利于维护本国金融系统的稳定。 4.政策层面,通过从宏观经济基本面与微观动态跨期效用视角对国际储备适度规模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有充分理由相信货币当局增持外汇储备很大程度是出于预防性审慎需要。因此,在中国的外汇储备适度规模管理方面,应继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积极主动增持外汇储备,不应将外汇储备增长视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负担。只要管理好,运用好,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外汇储备持续增长是一件好事,并且外汇储备增长本身也是有规律、有内在制约因素限制的。应继续有步骤、分阶段地提高人民币汇率弹性,积极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由强制结售汇制向意愿结售汇制的根本性转变扭转中国人民银行被动吸收外汇储备的尴尬局面,同时积极实施切实可行的外汇储备投资管理策略,有效拓宽储备资产投资渠道,尽可能地增加储备资产的投资回报,提高外汇储备的投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