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小说对土地与生命的人文关怀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ch2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红的小说以“寒地黑土”文化为底色,打上了鲜明的地域文化印章,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同时,也呈现了生命的荒原景象:人性扭曲、异化、泯灭到了令人惊心的地步。但作者并未停留在表现东北人民物质生活的贫瘠上,而是更多地写他们精神生活的匮乏,并借此对人类的蒙昧、混沌进行思考,体现了对生命、对存在的深切关注与洞察。这使萧红的乡土小说已超越了一般的反映现实的层面,达到了人生哲学高度,带着民族文化寻根的意味,从而成为寒地黑土史诗般的作品。萧红小说文本中呈现出罕见的主角“缺失”现象。《生死场》塑造的是一组“群体雕像”,由于是群像,不仅可以没有中心人物,人物也可以不必完整;《呼兰河传》写的是一些“寻常众生”,呼兰城才是小说的主角,也可以说这是一部以人物活动的背景为主角的小说,而背景前置后产生了纵深感和透视感。两部作品意在写“群体”,是由“群”来充当主角的小说。也就是说,其实两部作品并不存在主角的“缺失”,只是因主角“隐藏”而没有一般意义上的“主角”罢了。而萧红之所以要写“群”,不仅仅是其散文化写作的一种表现,更深层原因就如萧红所宣称的那样,作家写作是“对着人类的愚昧”,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反思与震动,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去更有尊严地活着。这便是萧红小说主角隐藏的意义所在。萧红半生漂泊,满身疲惫和创伤,只有心中的故乡是她休憩和疗伤的地方,因此萧红的后期作品多带有割不断的“回家”情结。小说往往以儿童视角切入,是以童心的美善来反衬社会的辛酸,于是她的乡愁就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从文学的角度探讨唐五代笔记小说的相关问题。全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共十九节,约二十一万字。 绪论部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首先是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
论文在深入研究和疏理西方科学哲学中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基础上,结合对科学史的分析,立足于实践的观点,采用动态分析方法,对实在与科学真理的问题给予了探讨。论文从
<正>重庆合川已有2300余年历史,曾为巴国别都,历为州郡治所,1992年撤县设市,2006年撤市设区,幅员面积2343平方公里,总人口154万,现为重庆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
我国的雕版印刷,大约始于唐,成于五代,盛于两宋。而宋时期浙江地区刻书,地位之高,贡献之伟,更是不容忽视。叶梦得说:“天下印书,以杭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由大量现存的
论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人工智能研究纲领的发展历程:符号主义和联结主义研究纲领在实践中遭遇到困境和不足,以及对行为主义研究纲领的质疑,以探讨人工智能研究纲领的未来走
基于对涂层/基体系统上产生的接触应力的分析,研究了软基体上薄膜的磨损行为。应用有限元法对由压头向涂层或未涂层铝基体施加正压力的情况进行模拟。先在没有薄膜的系统上对
缺血性中风是临床常见疾病,针刺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被证明对缺血性中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以往有关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保护机制上,对脑缺血后的神
<正> 今年4月中旬发生的美国大学校园枪击案震惊了美国,也震惊了世界。《芝加哥太阳报》关于凶手可能是华人的报道更使海内外中国人受到一次心灵考验。在这一很快就被证明是
冲突话语是个很笼统的概念,狭义上可指一种言语行为,如不赞同(disagreeing),反对(opposing),广义上可指一种言语事件,如争论(arguing),反驳(disputing),等。无论采取何种概念,冲突都
本研究分离了鸡源鹦鹉热衣原体,建立了鸡衣原体病PCR诊断方法。利用E1和E3缺失的人腺病毒5型载体,首次在国内外成功构建了含有鸡源鹦鹉热衣原体主要外膜蛋白(MOMP)基因的重组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