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体系受到管制时,资金绕过商业银行体系而直接流向需求方的现象,也即金融的非中介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特别是最近十年来,直接融资市场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同时随着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在金融领域的逐步渗透,互联网金融也发展迅猛,另外,自1996年以来,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也已经推进了二十年。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类似,金融脱媒的现象也在我国逐渐显现。金融脱媒的出现和深化,会对整个商业银行体系造成影响,从而使得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发生变化。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脱媒发生的原因、具体表现和现状都显示出一些独有的特点,而且由于我国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情况存在差异性,金融去中介化的深化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分析探讨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区域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的地区性差别有着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的研究主题是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和利率渠道的非对称性影响。文章利用全国各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相关季度数据,研究了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金融脱媒对货币政策的信贷和利率两个渠道的作用效果的差异性。具体来讲,首先对各省级行政区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然后分别针对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各建立两个面板VAR模型,其中一个不包含金融脱媒指数,另外一个包含脱媒指数,接下来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来研究全国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金融去中介化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作用效果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从东部地区来看,金融脱媒弱化了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传导效果,而利率渠道的传导效果在短期内得到加强;从中部地区来看,金融脱媒并没有改变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作用效果,而且也没有导致利率渠道的有效性发生变化;从西部地区来看,金融脱媒减弱了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的作用,增强了利率渠道的重要性,但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有一定的时滞。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的结论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