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命题,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地关系冲突加剧,环境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各方的重视。环境教育可以让大众掌握环境知识,学习环境保护技能,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从而带动更多人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共同携手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自然保护区是出于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环境科普教育为主要管理目标保护区域。自然保护区通过向公众提供游憩机会和环境教育场所,实现教育功能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采用体验式的参与方式让更多的人在自然环境中接受环境教育,这样的方式有益于强化环境教育效果。 旅游者、居民作为保护区环境保护的主要群体,其接受环境教育的效果将直接影响保护区生态环境,是保护区人地关系的最好的反映。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围绕环境认知、环境意识、环境伦理、保护环境意愿、保护环境行为构建了环境教育效果的评价体系;以神农架保护区为研究案例地,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旅游者、居民环境教育的基本情况;并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旅游者、居民环境教育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最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环境教育五个方面的内在机制,来揭示旅游者、居民间教育效果差异的原因。 文章共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环境教育的背景、环境教育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并构建环境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第二部分探讨了案例地神农架环境教育现状、效果,环境教育各因素的内在机制;第三部分在前文的基础上总结全文,提出研究展望。最后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神农架环境教育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从总体教育效果来看,旅游者得分高于居民。从环境教育的五个维度来看:旅游者、居民环境知识掌握存在差异,旅游者整体环境认知高于居民,居民对当地的环境知识的了解程度高于游客;环境保护意识来看,旅游者环境保护意识较高,居民的环境忧患意识高于旅游者,两者均认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环境认知的积累、环境态度、环境责任的形成,即环境伦理来看,居民的保护态度、责任感更强;作为与环境好坏利益直接相关的居民在保护环境的意愿、行为倾向上高于旅游者。 第二,环境教育中各因素相互影响机制。神农架受教育者的环境知识对保护环境行为的认知产生影响;环境认知效果通过环境意识调节保护环境的行为与意愿;环境伦理也起到调节环境认知和环境行为意愿的作用。旅游者、居民的环境教育效果与结构方程模型中得到印证,这两条路径系数虽均为显著,旅游者、居民环境认知通过环境意识对环境行为意愿产生的影响差异不大,旅游者、居民环境认知通过环境伦理对环境行为意愿产生的影响差异明显,较好地解释了上文简单描述统计分析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