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简称CRI系统)在污水处理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多方面优点,尤其是对COD及氨氮的去除,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但是尽管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具有较高的渗滤速率和较强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但是对污水中总氮、总磷去除效果还不太高,难以达标。因此本论文用河流冲积沙和大理石的作为渗滤介质,以校园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种不同组成结构的CRI系统,在室内模拟进行土柱试验,研究三种结构中对氮素、磷素去除效果最优的一种,通过改变水力周期长短、进水落干时间,进一步确定最佳的运行条件,从而提出解决系统堵塞问题的措施。应用这些规律和机理对快渗池池体结构、运行方式等进行有效的改造,从而全面改善快渗池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指导人工快渗系统的工程设计,有利于CRI技术进一步推广和应用。通过对三种不同组成结构的快滤反应柱进水、中部与出水有机物、氮素污染物、磷素污染物的浓度测定,对比分析结果并确定最优的系统组合结构,对于COD、氨氮、总氮的去除,细粗砂比例9:4的3#系统处理情况均好于其他两种系统,硝态氮、亚硝态氮未呈现出明显的规律,细粗砂比例4:9的1#系统对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优,分析上述结果CRI系统对氮素、磷素的去除情况与系统中细粗砂的比例有关。在延长水力周期、单次进水、落干时间,减少日进水次数的运行条件下,以两阶段的试验结果为依据,对比三种系统的运行情况、对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情况,从而验证前一种运行条件所得的结论并确定较优的运行方式。系统在改变条件后,除磷的污染指标外,其余指标的处理效果均优于原运行条件。可见系统运行方式尤为重要,与污染物处理效果紧密相关,需对最优的日进水次数、水力周期以及进水落干时间进行深入研究,以便应用到工程实践中。CRI系统的堵塞问题是决定系统是否广泛得到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从理论上、试验结果以及实验过程中的细致观察,分别讨论最优抗堵塞的组合形式以及运行条件。从实验研究中得到“粗细砂的组成比例以及水力周期等相关参数与系统发生堵塞现象存在密切联系”的结论,通过控制比例与运行条件缓解CRI系统的堵塞问题。通过模拟试验研究发现,采取对系统内渗滤介质组成结构方式的调整的措施,有利于提高氮素、磷素去除效率。对CRI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工程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