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讨家庭因素对城镇初中生幸福感的影响以及中学生幸福感的特点,以期发现家庭因素对幸福感的贡献中所占的比重。有助于改善和提高初中生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有利于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促进学校与家庭合作,可为增强青少年幸福感、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从心理意义上对幸福感进行界定,认为幸福不仅是获得快乐,而且包含了通过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完美的体验;人们的自我接受性、生活目的、自我成长,自主性、他人关系以及对环境的适应与把握能力决定人们是否幸福。本文以Ryff提出的多维模型为理论基础,以950名城镇初中生为研究对象,以《心理幸福感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为测验材料,采用问卷法对初中生的幸福感特点及其家庭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一)城镇初中生的幸福感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体验到更多的幸福。 (二)城镇初中生的幸福感在独生子女与否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初中生的幸福感存在年级和地区差异,并且城镇初中生的个人成长、生活目标、自我接纳三个方面和幸福感总体水平分别存在地区和年级的交互作用。 (三)城镇初中生的幸福感在家庭气氛、家庭收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父母和睦的家庭中,城镇初中生体验到的幸福感水平最高。在家境比较好的家庭中,城镇初中生的幸福感水平较高,而家庭贫困的学生在他人关系方面非常差。 (四)城镇初中生的家庭因素与他们的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家庭的亲密性、家庭的组织性和知识性与城镇初中生的幸福感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父亲的拒绝否认、父亲的惩罚严厉、父亲的过分干涉、父亲的过分保护、母亲的拒绝否认、母亲的惩罚严厉、母亲的过分干涉和家庭的矛盾性与城镇初中生的幸福感之间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同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家庭的组织性,家庭的知识性和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对初中生感到幸福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而母亲的惩罚、严厉,父亲的拒绝、否认以及父亲的过分保护又能很好的预测初中生的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