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典型储水盆地地下水循环模式与水-岩作用研究——以太原盆地为例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mao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立足于水文地质与岩土工程领域的前沿性科学问题,以太原盆地为例,系统开展干旱区盆地尺度地下水循环模式与水-岩作用的课题研究,共取得如下几个方面主要成果与认识: 1.系统提出盆地尺度地下水循环模式框架体系,即把盆地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地下水形成类型,多元水转化关系,地下水流动模式,地下水更新能力作为盆地地下水循环过程描述和评价的主要内容。在地下水循环研究理论方面实现了新的创新与突破。 2.通过建立多条水化学同位素剖面,集成应用水化学统计、水文地球化学模型和环境同位素特征分析与测年技术,并创立了微量元素示踪分析方法,对盆地地下水循环演化特征及水-岩作用机理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在研究技术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3.提出了盆地孔隙水三种成因类型:浅层现代水,为现代大气降水利地表水补给形成,补给年龄在3~60a之间:深层古水,为核爆以前补给形成,或第四系冰期补给形成的地下水,形成年龄在13000~21000a之间:混合水,是深层古水与浅层现代水混合形成,平均形成年龄在10~300a.之间。 4.研究了盆地多元水(孔隙水与周边岩溶水、砂岩裂隙水)的定量转化关系:太原市区以北地区岩溶水补给量占盆地孔隙水总补给量的30%以上;盆地东侧大部分地区以裂隙水补给为主,其中文水东南至平遥一带裂隙水补给量较高,占总补给量的60%以上。 5.揭示了盆地地下水更新性变化规律:一是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加大,地下水更新能力逐渐变弱;二是盆地北部地下水更新能力较强,而自太原小店区向南盆地地下水更新能力逐渐变差;三是盆地边缘靠近基岩山区的区域地下水的更新能力较强,越向盆地中心地下水的更新能力越差。 6.发现了盆地浅层高氟水形成的两种水-岩作用机制:F-离子浓度1-2mg/1的高氟水主要与浅层地下水的蒸发浓缩效应有关;F-离子浓度大于2mg/1的高氟水主要由地下水对含氟矿物与盐分的溶解所致。
其他文献
弦支穹顶结构是基于单层球面网壳和张拉整体结构的一种新型的混合空间结构体系,它有效地改善了上部网壳结构的稳定性能,提高了结构整体刚度,同时又降低了施工难度,因此应用前
由于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大部分采用人工配制污水,忽视了对原生动物的研究。另外,丝状菌的过度生长会使得颗粒污泥的沉降性变差以致颗粒污泥系统失稳。本试验旨在研究原生动物和丝状菌这两类微生物对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过程及结构特性的影响。在SBR中处理实际生活污水,接种城市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培养出表层附着大量累枝虫的好氧颗粒污泥。运行后期,颗粒污泥浓度可达4482 mg/L,SVI值为55 mL/g左右,粒径
本文在综述了国内外大量滑移隔震结构和能量耗散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两质点系统为例,通过大量数值计算,探讨了滑移隔震结构在不同系统参数和激励作用下的能量耗散机理。主要
目前,我国仍有大量的砖混结构正在使用中,但为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需将局部进行结构改造,或将底层托换改造为框架结构,或将底层升高。另外,有的砖混结构房屋因发生不均匀沉降和
由于弦支穹顶自身的结构优势,在该体系提出之后便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鉴于以往在钢结构应用中因可靠性不足而引发的工程事故,并且弦支穹顶结构属于自平衡体系,某一可靠
三峡库区小城镇供水存在供水分散、规模较小,管理水平较低等特点,因此开发一种投资省、管理方便、运行费用低、效果稳定并能用于微污染水源的饮用水处理成套设备对于库区小城
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力筋实际预应力的大小是反映结构受力状况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对结构中力筋有效预应力进行准确预测,在结构的健康检测与监控中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关于力
臭氧氧化作为一种有效的水处理手段,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水处理中。然而单独臭氧工艺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能力不足、水体中含有溴离子时会生成致癌物溴酸盐等。金属催化臭氧氧化与单独臭氧氧化相比有着很多优势,且易于在工艺上取代单独臭氧氧化。了解金属催化臭氧氧化过程中溴酸盐的形成规律对于催化臭氧氧化的实际应用和臭氧氧化过程中溴酸盐的控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
本文对深基坑围护结构变形规律现场监测及数值模拟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了深基坑的变形机理及破坏模式,分析了影响深基坑稳定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深基坑变形
柱脚是连接上部结构与基础的重要部分,其形式和构造关系着整个建筑结构的稳定,作用是把柱子固定在基础上,并把柱身承受的内力安全可靠地传递下去。本文着重研究加劲肋的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