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豆树(Ormosia hosiei)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自然分布于陕西南部和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四川、重庆、贵州等省(市),呈星散间断或小块状生于溪边、山谷常绿阔叶林中。红豆树材质优良,有光泽,其纹理美观,是制作工艺雕刻、装饰镶嵌等的上等用材。由于红豆树具有较高的经济和人文价值,其原有天然资源被遭到严重的人为破坏。红豆树现有天然居群较小,自然更新困难,已经处于濒危状态,但目前对其遗传背景了解较少。本研究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首先,开发适用于红豆树遗传多样性分析的SSR标记,系统研究不同小流域红豆树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其次,通过研究天然居群和个体的交配系统及亲子代遗传差异,阐明红豆树天然居群高遗传多样性的维持机制;最后,开展优树子代苗期测定,研究苗期生长和形态的家系变异及所受遗传控制,揭示子代遗传多样性对子代生长的影响,以期为红豆树遗传保育策略制定及资源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SLAF-seq(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技术对红豆树基因组进行简化测序,获得6 426 462 reads和16 653个多态性SLAF标签,含有17 868个SSR位点,平均每6.98kb分布1个SSR位点。不同核苷酸重复类型的基元类型数量及SSR位点数量间差异较大,除单核苷酸外,二、三核苷酸重复类型数量较多,分别占总SSR位点的17.15%和15.02%,其中AT/TA和GAA/TTC基元重复数量最多,分别为1 090个(43.1%)和349个(15.2%)。在获取的2 817对引物中,以二、三核苷酸类型最多,两者所占比例高达94.8%。从设计合成的7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2对多态性高、特异性好的SSR引物,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7.14%。这为红豆树遗传多样性、交配系统分析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了基础。2、利用开发的SSR引物对分布在江西省资溪县泸溪河(LXH)、福建省柘荣县茜洋溪(XYX)和浙江省龙泉市瓯江上游(OJ)3个小流域红豆树天然居群的遗传分析发现,不同小流域红豆树天然居群皆维持较高遗传多样性水平(HE>0.720)。不同流域红豆树天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高低顺序:OJ(HE=0.835)、XYX(HE=0.829)、LXH(HE=0.796);西溪支流内中游的(福建富溪)FJFX居群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其上游福建东源(FJDY)和下游福建宅中居群(FJZZ)。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流域内(92.73%)和居群内(89.66%),流域间或流域内居群间的遗传分化均属于中等程度(Fst分别为0.070和0.103)。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和Structure分组分析,均将红豆树3个小流域的9个天然居群归为2大群组,其中LXH和XYX流域归为第一群组,而OJ流域为第二群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无显著线性相关。据此,推测红豆树片段化时间较短,未对其遗传多样性产生较大影响。3、在对红豆树天然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基础上,选取江西马头山(JXMTS)、浙江八都(ZJBD)和浙江锦溪-1(ZJJX-1)3个典型的天然居群,进一步对其交配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株居群和子代群体均保持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不同居群及其子代的遗传多样性略有差异,其中JXMTS和ZJBD居群遗传多样性高于ZJJX-1居群。子代群体固定指数(F)均明显低于成株居群,说明子代群体中实际观察到的纯合单株所占比例要高于亲本。红豆树的异交率较高(tm=0.884),存在一定程度的双亲近交现象(tm–ts=0.078),且花粉供体数目较少(2.096)。JXMTS(tm=1.000)的异交率高于ZJBD居群(tm=0.824),而大的居群有效花粉供体数相对较少。取样8个家系的多位点异交率(tm)变化范围为0.772~1.000,绝大多数子代家系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双亲近交现象,个别家系有少量自交。这些结果说明创造条件扩大居群规模对红豆树天然居群的就地保护非常重要,还应防止边缘或孤立个体的人为破坏而导致基因流受阻。4、利用在浙、闽、赣和川4省初选的76株优树,开展红豆树优树种子及其苗期生长遗传变异研究,结果表明,红豆树优树种子性状(种宽、种厚等)及其子代生长(苗高和地径)、叶片形态和根系特征等性状大多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家系效应,高生长节律参数在家系间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苗高、地径与种厚、百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较之于苗高,地径与叶片、根系特征等性状的相关关系更强(r=0.349~0.608);苗高与线性生长始期、各生长参数(最大线性生长速度、线性生长速度和线性生长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线性生长期呈微弱负相关,说明相对较晚进入速生期的红豆树家系,凭借较快的生长速率更能优先占据生长空间而获得较高的生长量。各生长性状家系遗传力水平较高,受中等或较强的遗传控制(hf2=0.479~0.854),并以苗高作为主要性状,同时兼顾地径,从76个优树家系中初选出20个优良家系。总的来说,种子性状、叶片及生长节律参数等对苗木生长影响显著,为今后红豆树优良家系选择提供参考。5、选择26个代表性红豆树优树自由授粉子代群体,进行子代群体遗传多样性评价及其对苗木生长影响的研究,分析发现,红豆树优树子代群体亦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有效等位基因数为7.766个,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469和0.865。除SSR8外,其余位点的观测杂合度均小于期望杂合度,表明子代群体绝大多数位点处于杂合子缺失状态。不同家系红豆树的遗传多样性有所差异,12号家系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8号家系最低。通过比较发现,居群子代的遗传多样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孤立木子代。F统计量和分子方差分析(AMOVA)均表明,红豆树优树子代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家系内,家系间的遗传分化较小。相关性分析发现,子代遗传多样性参数与种子性状、子代播种后7个月的苗高呈显著正相关(r=0.378~0.527)。说明较大的红豆树天然居群在子代遗传多样性维系中起了非常重要作用,子代遗传多样性显著影响苗木后期生长,这为后期优良家系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