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位于丹池成矿带的中段,靠近大厂矿田东北部边缘。研究区勘查工作程度还不够充分,需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研究指示元素的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结合研究区地质特征并进行异常的合理解释与评价,圈定找矿远景区,缩小找矿范围。本文分析了研究区土壤13种元素的基本统计特征。Au、Ag、Cu、Pb、Hg、Bi、Sn、Zn、 As、Sb元素次生富集倾向明显;Ag、As、Sb、Cd、Mo元素在土壤中分布极不均匀,呈现强分异特征;这是成矿关系密切的地球化学条件。通过迭代法计算出13种元素的异常下限并绘制单元素异常图;可以看出,各元素异常浓度分带不均匀,异常规模差异大。其中Sn、Mo、As、Bi元素异常个数较多,Ag、Pb、Sn、 Mo、As、Sb元素异常达到三级浓度分带,Pb、Sn、Mo、Bi元素异常规模较大,Ag、Cu、Pb、 Zn、Sn、W、As、Sb、Bi元素次生晕套合较好。运用SPSS软件中的多元统计分析,研究元素的共生组合特征,最终得到综合元素异常图,为圈定找矿远景区提供了主要依据。通过相关分析表明:Pb、Zn、Sn、Bi、Sb、Cd、Ag相关性显著。通过聚类分析表明:Pb、Ag、Zn、Cd、Sb、Bi、Sn、As是一类中-低温元素组合,也是主要成矿元素在表生环境下的次生富集组合。通过因子分析表明:F1因子(Zn-Cd-Bi-Sb)是研究区最重要的次生富集元素组合;F2因子(Pb-Ag)为研究区次要的次生富集元素组合。比对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结果,研究区具有两种重要的元素组合类型,即Zn-Cd-Bi-Sb是研究区最为重要的成矿元素组合,Pb-Ag是研究区较为次要的成矿元素组合。对研究区的控矿构造进行解析,发现研究区的应力集中区主要分布在断层两侧及尖端,同时褶皱核部也存在应力集中区;褶皱核部和断层附近具备较好的裂隙发育条件。良好的裂隙发育条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找矿标志通过探讨研究区“喷流热水沉积+后期热液改造”的矿床成因,据研究区成矿有利因素分析,结合矿化体产出情况、探矿工程控制情况,研究区共圈出四个找矿远景区,其中一级远景区A1、A2、A3,二级远景区B1。其中A1、A3是下一步重点找矿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