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室在前期的研究中,从牛蛙肠道中筛选并分离出一株具备产植酸酶能力的酵母菌ZR1(Pseudozyma aphidis strain),本实验拟在此基础上,研究该菌种发酵特性,再以豆粕为发酵基底,以植酸磷降解情况为指标探究最优发酵条件组合,并在后期使用最优发酵条件组合发酵的豆粕,不同比例替代牛蛙饲料中的鱼粉、普通豆粕饲喂牛蛙,研究发酵豆粕对牛蛙生长性能、血清氨氮含量、营养物质消化率、肠道消化酶活力及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蛙源酵母菌ZR1生长特性及产酶特性的探究蛙源酵母菌ZR1为兼性厌氧菌,但在有氧条件下显更强产植酸酶能力;最适生长温度为33℃,活化三代后培养13 h达到对数生长中期,最高耐受温度为45℃,pH耐受范围为pH4~8,对数中期发酵种子液显蛋白酶活和脂肪酶活性,分别为39.71 U/dL和10.34 U/dL。2.使用蛙源酵母菌ZR1发酵豆粕对植酸磷的降解情况发酵实验设置3个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分别为接种菌量(1×10~6 CFU/m L、5×10~6CFU/mL、1×10~7CFU/mL)、料水比(1:0.6、1:0.8、1:1)和发酵周期(24 h、48 h、72 h),研究不同发酵条件对发酵豆粕中植酸磷含量的降解情况。结果显示,综合最优发酵条件为接种菌量为1×10~7 CFU/mL,料水比为1:0.8,发酵周期为48 h,在此条件下豆粕植酸磷降解率为41.68%;通过SDS-PAGE方法对发酵豆粕的大豆球蛋白和β-大豆伴球蛋白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使用蛙源酵母菌ZR1发酵能完全降解豆粕中β-大豆伴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酸性基团,能降解80.56%的大豆球蛋白碱性基团;发酵后的豆粕营养价值有所提高,其中粗蛋白提高4.71%,粗脂肪提高0.17%,总氨基酸含量提高3.1%。3.蛙源酵母菌ZR1发酵豆粕对牛蛙生长、消化、全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设置4组等氮等脂的牛蛙膨化饲料,分别为FM组(含20%鱼粉和25%豆粕)、SM组(含55%豆粕)、SM+FSM(含25%豆粕和27.5%发酵豆粕)和FSM组(含50%发酵豆粕),研究发酵豆粕替代鱼粉及普通豆粕对牛蛙生长、消化、全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影响。牛蛙初始体重为(35.23±0.03 g),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牛蛙,每天2次饱食投喂,实验周期为8周。结果显示末均重(FBW)、摄食率(FR)、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及蛋白质效率(PER)最高值均出现在FM组(P<0.05),其余各组无显著差异;各组间肝体比(HSI)和腿体比(HLI)没有显著差异(P>0.05);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最高值出现在SM组,显著高于FM组和FSM组(P<0.05),但与SM+FSM组差异不显著(P>0.05),表现出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豆粕比例升高而降低的趋势;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最高值出现在FM组(P<0.05),并表现出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豆粕比例升高而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钙的表观消化率最高值出现在FM组,最低值为SM组,磷的表观消化率最高值出现在FM组,最低值为SM组,钙与磷的表观消化率均表现出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豆粕比例升高而显著上升的趋势(P<0.05);全体水分最大值出现在SM组(P<0.05),最低值为FM组,表现出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豆粕比例升高而降低的趋势;全体粗蛋白FM组和SM组显著大于SM+FSM组和FSM组(P<0.05);全体粗脂肪和粗灰分四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均表现出随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豆粕比例升高而上升的趋势;SM+FSM组和FSM组血氨和尿素氮均低于FM组和SM组,其中FSM组显著低于FM组和SM组(P<0.05)。4.蛙源酵母菌ZR1发酵豆粕对牛蛙肠道消化酶及肠道结构影响肠道蛋白酶最低值出现在SM组(P<0.05),其余组间无显著差异;淀粉酶最高值出现在SM组(P<0.05),其余组间无显著差异;脂肪酶最低值出现在SM组,最高值出现在FM组(P<0.05),并表现出随饲料发酵豆粕替代豆粕比例升高而显著上升的趋势。SM组相比FM,肠绒毛短而稀疏,末端出现破损,杯状细胞减少,SM+FSM组和FSM肠绒毛长而密,末端未出现破损,杯状细胞增多,肠道健康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