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动态检测急性脑出血大鼠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变化,观察电针水沟、内关、足三里对急性实验性脑出血的治疗效应,从血管调节角度探讨电针治疗脑出血的机理,为进一步丰富水沟、内关、足三里这一经验方的理论内涵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将1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10),模型组(n=40),生理盐水组(n=40),电针组(n=40)。后3组按时相均分为4个小组。时相为造模后6h、24h、48h及72h。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通过立体定向手术,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在大鼠前囟向后移0.2mm,向右旁开2.9mm,深6mm处,缓慢注入胶原酶加肝素的混合溶液1.0μl;生理盐水组手术方法同模型组,但在相同的部位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电针组在造模完成后电针大鼠“水沟”、左侧“内关”、左侧“后三里(足三里)”,连续波,频率2Hz,强度以鼻部及下肢抽动为度,约1mA,留针30min,每日1次。在各时相点观察各组大鼠神经行为体征变化后,进行血浆ET、CGRP的测定,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模型组神经行为体征的评分显著高于正常组和生理盐水组(P<0.01),生理盐水组评分略高于正常组(6h组,P<0.05)。 2.模型组大鼠于造模后6h、24h、48h、72h各时相点ET与CGRP含量均显著升高,与生理盐水组、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高峰值均在造模后24h。模型组、电针组造模后72h ET与CGRP含量均呈非常显著性正相关(p<0.01)。 3.电针组大鼠神经行为体征评分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电针可改善脑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症状。 4.电针组大鼠各时相ET、CGRP值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且随电针效应的叠加而逐渐趋向常值,提示电针大鼠水沟、内关、后三里可调整脑出血急性期血浆ET、CGRP的含量。 结论: 模型组大鼠血浆ET、CGRP含量的升高证实了血管活性物质参与了脑出血的病理发展过程。电针组在电针治疗后,血浆ET、CGRP含量显著降低,且随电针效应的叠加而逐渐趋向常值水平,同时观察到电针能显著改善急性脑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症状。以上结果提示:电针对急性脑出血疗效肯定,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调整血浆ET、CGRP的含量,以此调整脑出血后的血管功能状况,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