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出现了层次多样的社会阶层,而社区低保家庭中的成员就处于了社会的底层。社区低保家庭是指家庭的月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帮扶的家庭。自该保障制度建立以来,很多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得到了及时的物质帮助。但这些帮助基本上是从经济、物质方面给予的,对受助家庭人员的心理感受却鲜有问津。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占据一定社会比例的社区低保家庭成员,特别是低保家庭中的未成年子女,由于长期受到父母不良情感灌输、低保申请程序繁琐、社会压力过大、自我心理素质不佳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低保家庭的子女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自卑心理,逐渐表现出了对社区帮扶政策有抵触情绪、自我评价过于消极、孤僻、不合群、焦虑、恐惧、忧郁等状态。并且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这些不良心理状态正在扩大蔓延,成为亟需帮助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伴随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而产生的负面问题却始料未及。目前关注社区低保家庭子女自卑心理问题的人员并不多,能够给予帮助的主要是他们的父母或者所在社区的工作人员,但由于他们的父母属于低保政策的长期受益人,对自身的状况具有相对满足感,因而对其子女的心理变化及症结难以感同身受,在认识到子女存在自卑心理问题后也束手无措:而社区的工作人员由于有较繁重的工作压力,帮助疏导低保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时间有限,且缺乏合理并科学的方法,因而不具备解决问题的专业性和及时性。所以,目前帮助解决低保家庭子女自卑心理问题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作为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笔者尝试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与方法,选择了两个切合实际的社区案例,从案主的心理认知入手,运用个案工作方法进行干预,并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资源,协助社区低保家庭子女走出焦灼困境,摆脱自卑心理,达到社区低保家庭子女与社会的良好融合,使其达到理性认识,真正做到自我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