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分析霰粒肿发病原因,明确名老中医祁宝玉教授中药内服联合外用方案治疗儿童霰粒肿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儿童霰粒肿防治方案的建立及临床推广提供客观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1.选择200例明确诊断为霰粒肿脾失健运证的患儿,采用前瞻性、开放性、单组试验、自身前后对照方法的临床研究方法,予中药内服联合外用方案治疗1个月,对霰粒肿患儿治疗前后眼局部囊肿大小及中医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表评分进行对比,观察中药内服联合外用方案对儿童霰粒肿的临床疗效。2.选择明确诊断为霰粒肿脾失健运证患儿137例,以及于本院门诊就诊的非霰粒肿儿童200例,采用显微镜观察法检测睫毛蠕形螨感染情况,比较霰粒肿患儿与非霰粒肿儿童睫毛蠕形螨感染率的差异,探讨眼部蠕形螨感染对儿童霰粒肿发病的影响;给予霰粒肿患儿中药内服联合外用方案治疗1个月,对比其治疗前、后蠕形螨感染率的差异。3.选择明确诊断为霰粒肿脾失健运证患儿30例,本院医护人员健康子女30 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法(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Q-PCR)观察儿童粪便内双歧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的含量,对比霰粒肿患儿与健康儿童粪便内代表菌群含量的差异,探讨肠道内双歧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分布对儿童霰粒肿发病的影响;给予霰粒肿患儿中药内服联合外用方案治疗1个月,对比其治疗前、后粪便内双歧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含量的变化。结果:1.临床疗效观察:眼局部囊肿大小:经1个月治疗,184例霰粒肿患儿中49例治愈,占比26.63%;好转99例,占比53.80%;无效36例,占比19.57%;总有效148例,占比80.43%。中医症状体征分级量化表评分:观察184例霰粒肿患儿,总证候积分治疗前为19.12±4.52,治疗后为6.03±2.85,差值为13.98±5.27,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证候积分治疗前为11.10±3.14,治疗后为3.77±2.05,差值为7.34±3.40,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食欲、大便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次要证候积分治疗前为8.02±2.82,治疗后为2.26±1.97,差值为5.76±3.36,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0.05),其中面色、腹胀、汗出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中医证候疗效判定结果:经1个月治疗,184例霰粒肿患儿中显效99例,占比53.80%;有效70例,占比38.04%;无效15例,占比8.16%;总有效率91.84%。安全性指标观察:治疗前后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尿微量白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胆红素、尿胆原治疗前后指标均为正常。治疗过程中患儿未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疹子等局部或全身药物过敏症状。2.治疗方案对眼局部蠕形螨感染的影响:137例霰粒肿患儿治疗前蠕形螨检出阳性35例,检出阳性率25.55%;200例非霰粒肿儿童中蠕形螨检出阳性25例,检出阳性率12.5%;霰粒肿患儿与非霰粒肿儿童蠕形螨检出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霰粒肿患儿经1个月中药内服联合外用方案治疗后,蠕形蟥检出阳性率为5.11%,治疗前、后蠕形螨检出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方案对肠道代表菌群含量的影响:30例霰粒肿患儿治疗前粪便内双歧杆菌属含量为8.67±0.67 lg copies/g,乳酸杆菌属含量为7.30±0.56 lg copies/g;30例健康儿童粪便内双歧杆菌属含量为8.78±0.76 lg copies/g,乳酸杆菌属含量为7.27±0.51 lgcopies/g,比较霰粒肿患儿和健康儿童粪便内双歧杆菌属与乳酸杆菌属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霰粒肿患儿经1个月中药内服联合外用方案治疗后,双歧杆菌属含量为8.81±0.81 lg copies/g,乳酸杆菌属含量为7.35±0.39lgcopies/g,分别比较双歧杆菌属和乳酸杆菌属治疗前后含量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药内服联合外用方案治疗儿童霰粒肿对眼局部囊肿大小改善和全身症状改善疗效确切,可作为临床儿童霰粒肿治疗方案推广应用。2.蠕形螨感染可能是霰粒肿的潜在致病因素;驱螨可能是中药内服联合外用方案防治儿童霰粒肿的作用机制之一。3.由于本次研究纳入样本量少、检测菌群种类有限,霰粒肿发病是否和肠道微生态失调有关,中药内服联合外用方案是否具有调整肠道微生物群的作用需要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