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和流行——中国大陆20世纪70、80年代邓丽君歌曲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邓丽君,这位华人世界的天才歌星,她甜美的歌声,不仅在港、台、日本及东南亚华人社会里赢得声誉,更以《小城故事》、《何同君再来》、《小城之恋》等脍炙人口的歌曲打入中国大陆市场,成为大陆改革开放初期最受欢迎的台湾大歌星,并成为东南亚流行乐坛的顶尖级人物。她的歌声传遍并风靡于全世界有华人居住的地域,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她的歌声飘扬过海来到大陆,造成了大陆民众的疯狂接受。邓丽君歌曲作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内地的一个文化事件,时至今日,后人对其研究相当少,几乎没有系统性的学术文章和论文问世。 对于流行歌曲的研究,可能由于中国大陆根深蒂固的精英文化情结,对于其研究地位一直难以接受。其实流行歌曲作为社会大众心理、行为方式的反应,表征着大众的所思所想和喜怒哀乐。流行歌曲作为感性的人类精神活动形式,它最擅长表现的就是具有流动性、多样性、不确定性、大众性、感染性等特点的社会心理。邓丽君歌曲在中国大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广泛流行,本人认为它与同时代精英知识分子发起的文学、哲学革新运动,可以看作是当时思想解放潮流在精英文化层和大众文化层两个层面的分别展开。如果说知识分子发起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运动以及关于人道主义的讨论在当时起到了思想文化启蒙的作用,那么邓丽君流行歌曲在底层民众的广泛传唱和流行,也同样起到了启蒙的作用,两者同是对文革时代的反人性、对人的极度的文化专制的反拨和批判,同是对人性回归与思想解放的呼喊。因此,本人试图通过对邓丽君歌曲及其流行现象的解读,能够进一步了解当时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了解当时中国民众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审美趣味。进而指出,邓丽君歌曲在大陆的流行对于大陆的流行音乐、对于开启大陆民众的心灵,都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在该论文中,笔者打算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研究邓丽君歌曲的流行状况的症候分析以及对大陆民众、内地流行音乐所起的启蒙作用。在论文的绪论中,笔者对大陆邓丽君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认为国内关于邓丽君的研究相当缺乏,远没有达到和其流行地位相称的地步,并分析了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本论文的第一章从社会语境着眼,着重分析了邓丽君歌曲在中国大陆流行的社会文化语境,认为文革时代的政治、文化专制和改革开放后民众的伤痕和兴奋交织在一起的时代语境,是促使大陆对邓丽君歌曲的疯狂接受的原因之一。只有在这个特定语境下,邓丽君歌曲在流行中才起到了启蒙的作用。论文的第二章从对邓丽君歌曲的文本分析着眼,认为邓丽君歌曲本身的艺术特质,邓丽君歌曲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及其与中国传统民歌小调的关系,加上邓丽君特有的对歌曲的倾情演绎,同样起到了对内地流行音乐的启蒙和开启了大陆民众的耳朵和心灵。论文第三章从接受史的角度,分析了邓丽君歌曲在大陆接受遇到的艰难挫折,反证了邓丽君歌曲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起到的启蒙作用。在结语中,笔者从不同的时代语境下邓丽君歌曲所起的不同的作用出发,认为邓丽君歌曲的启蒙作用是时代语境赋予的,进而升华出一个理论问题:流行文化的社会文化意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其他文献
量词是汉语中比较古老的一类词,也是最具汉藏语言特点的词类,名量词更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莫言先生是当代文坛的标杆人物,然而迄今为止,鲜有人对其作品中的量词做过细致的研究。所
浩然是一个创作生命力十分顽强的作家,他的创作历经当代文学史三大时期。而且,在每个时期他都是时代流行话语的积极参与者,他的创作在每个时期都引起了广泛关注,具有重大影响。因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的诗人、作家。20世纪30年代,他与魯迅齐名,被称为“中国的卢梭”。郁达夫所创立的“自叙传”抒情小说,符合作家的气质禀性和审美追求,在郁达夫
作为当代文坛一位颇有影响的小说家,铁凝始终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存在于人们的视野中。其独特性最显著的表现在于,她身上集中了太多的矛盾组合,由此在中国新时期文坛上制造 了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