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童小说以变见长,"变,,体现在包罗万象的写作对象与变幻飘逸的创作风格上。原型作为辨识苏童小说的显著标志,承担起对其风格进行统一定性的责任,并在固定的语言符号使用习惯中不断拆解原型内涵、意义,以期赋予原型新的理解与阐释。苏童在文本中试图调和原型旧与新的对立,寻求新旧之间的平衡点,使因循守旧的原型焕发新生机。但苏童式原型并不是为了一味迎合20世纪80年代西方原型批评理论东渐热潮的出现而产生,他借助戏仿的艺术表现形式,在摒弃原型被简单套用之弊病的基础上,实现对小说风格的创新、丰富与超越。带有抒情性质的原型经常出现在小说文本中,层出不穷的故事的叙述使原型具有可变化的物质载体,并在故事情节的层层编织中被逐渐剥离与整合,呈现出明显的发展演变轨迹,使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其次,作家的成长经历与阅读经验是其创作的基础来源,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当代文学作品中。与其他作家运用原型进行创作的心态不同,苏童对原型创作抱有一以贯之的态度,这些原型存在明显的类型特征,又兼具个性化的内涵指向,形成了具有规模性、独创性的原型创作现象。原型的个性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它是区别苏童与其他作家创作倾向、创作风格的标志,多角度多维度的戏仿为当代文学借助原型创作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因此,本文从苏童小说叙事角度出发,深入小说文本,试图对叙事原型的存在与创新进行阐释,探索原型与作家、作品之间的关系,并重新衡量原型对苏童小说及文学史的价值与意义。本文从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对苏童小说戏仿叙事原型的现象及意义进行论述。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苏童的创作经历及其小说的研究现状。正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从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对叙事原型出现在苏童小说中的缘由进行历史与现实的追溯,首先从内在的想象思维方式和外在的戏仿表现形式,对叙事原型进行历史演变进程的客观性研究,其次结合外在的市场环境和内在的生活经历、阅读经验等,对其进行现实可能性的探求。第二章结合具体文本对苏童小说中出现的叙事原型进行系统化梳理与分析,分别以人物、空间、时间为戏仿文本的中心,着重探讨苏童在技术层面对叙事原型的发展与创新,从而说明苏童有意通过戏仿叙事原型的创作方法,在小说中建构独一无二的艺术世界,以此彰显苏童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第三章从具有通用文学性质的母题展开,对弑父母题、放逐母题等带有西方文化色彩的母题,以及漂泊母题、虚无母题等带有中国文化痕迹的母题,进行全方位的挖掘与论述,目的在于表明苏童小说最为显著的审美倾向和创作目的。第四章依据前文对叙事原型存在于文本的缘由、表现、意义的研究,论述叙事原型的戏仿对自我与作品的超越。结语部分主要对苏童戏仿叙事原型进行总结,对苏童的文学地位与文学价值作出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