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是流行病学调查、危险因素筛查、个体化治疗方案和预后措施制定的基础。TOAST分型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病因分型方法。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和对卒中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总结出新型的病因分型--A-S-C-O分型和CISS分型。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对同一卒中人群进行三种分型,分析TOAST分型、A-S-C-O分型和CISS分型中各亚型分布比例,明确病因不明型的比例,探讨它们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判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为A-S-C-O分型和CISS分型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连续登记在2011年3月至2011年10月期间入住我院的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167例。对所有入选患者分别进行TOAST分型、A-S-C-O分型以及CISS分型,并根据分型方法的不同分为三组,分别为TOAST组、A-S-C-O组以及CISS组。根据病因亚型的不同,每组又各分为5个亚组,分别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心源性疾病组、小血管疾病组、其他病因组、病因未明组。比较不同分型各亚型构成比例的差异和诊断一致性。
结果: 在167名初次急性脑梗死的病人中,ASCO-1级病因分型与TOAST相比,ASCO-1级病因分型减少了小血管疾病组的病人数(32.9%比38.3%,相对减少了14.1%,P=0.002),但不能减少分类与病因不明组的人数(34.1%比28.1%,P=0.04)。除其他病因组外,两者间亚型分类的一致性介于好(大动脉粥样硬化组κ=0.788)和极好(心源性疾病组κ=0.931,小血管疾病组κ=0.831)之间。应用CISS进行病因分型时,发现归类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组人数则明显增多(34.1%比19.8%,相对增加72.7%,P<0.001),而小血管疾病组的人数明显减少(28.1%比38.3%,相对减少26.6%,P<0.001),两者各亚型分类的一致性介于中等(大动脉粥样硬化组κ=0.560,小血管病组κ=0.468)和极好(心源性疾病组κ=0.719,其他病因组κ=1.000)之间。随着ASCO1-3级病因等级的应用,与ASCO-1级病因应用相比,各亚型比例显著增多: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组由23.4%增至77.3%,小血管疾病组由32.9%增至87.0%,心源性疾病组由10.2%增至56.5%,其他明确病因组由1.2%增至16.2%。
结论: TOAST分型和A-S-C-O分型、CISS分型一致性介于中等至好之间,差异主要集中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小血管疾病的分类中,而对不明原因型诊断无明显差别。A-S-C-O分型记录了缺血性卒中病人并存的病因,有助于调整个体化治疗策略,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分组,获得有关卒中研究信息。CISS分型是病因分型法发展史的进化,是同时考虑了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病因分型方法,拓展了卒中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