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分别选择18、20胚龄鸡胚,1、4、7、10、14、21、35及56日龄的雏鸡,每个时期取10只鸡的新鲜回肠,制成冰冻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图像分析和数据统计,对鸡回肠的组织结构发育变化、淋巴细胞的出现、分布及定位规律做出研究。旨在了解不同时期鸡肠道免疫细胞的发育情况,揭示鸡肠道的免疫状态和机制,为适时免疫,更好的防控禽病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通过HE染色方法研究鸡回肠组织结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日龄时,可见回肠绒毛呈指状,肠腺较少;4日龄时,绒毛高度同1日龄相比有所降低,肠绒毛固有层增宽,绒毛相互融合形成较大的皱襞,隐窝深度增加,在回肠黏膜固有层中可见有少量的淋巴滤泡;7日龄时,绒毛高度增加,肠腺明显,隐窝深度显著增加(P<0.05),超过其它日龄,达到峰值;10日龄时,绒毛形状多呈叶状,绒毛高度、淋巴滤泡及杯状细胞的增多;14日龄时,隐窝深度到达稳定水平;35日龄时,绒毛高度到达稳定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鸡回肠中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布定位规律,结果表明:CD3+和CD8+细胞于18胚龄时出现,CD4+于1日龄时出现。在分布定位上,CD3+细胞在回肠黏膜上皮及固有层中都有分布,CD4+以黏膜固有层中的分布为主,而CD8+T淋巴以黏膜上皮内的分布为主。在数量变化上,4日龄时,CD3+、CD4+及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均显著增加;10日龄时,CD3+和CD8+细胞的数量上升,CD4+细胞数量减少;14日龄时,CD3+和CD8+细胞的数量减少,CD4+细胞数量增加;21日龄时,CD3+、CD4+和CD8+T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到达稳定水平。Bu-1+和IgA+细胞于18胚龄时出现,IgG+细胞于1日龄时出现。在数量变化上,从1日龄到7日龄,Bu-1+细胞的数量一直保持增加的趋势;10、14日龄时,Bu-1+细胞的数量同7日龄相比略有下降;随后,Bu-1+细胞的数量开始增加,21日龄时,Bu-1+细胞的数量同14日龄相比显著增加(P<0.05);35日龄,Bu-1+细胞的数量到达峰值。IgA+细胞的数量变化整体呈逐渐增加的趋势。18胚龄到10日龄,IgA+细胞的数量持续增加,21日龄时,IgA+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随后,IgA+细胞的数量略有下降,但并不显著。IgG+细胞在18胚龄到14日龄大致呈持续增加的趋势,仅在7日龄时,IgG+细胞的数量稍有下降,但并不显著。21日龄时,IgG+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35日龄时,IgG+细胞的数量到达峰值;56日龄时,IgG+细胞的数量同35日龄相比显著下降(P<0.05)。肠道中淋巴细胞的发育,能够促进回肠组织结构发育的完善,而肠道组织发育的一系列变化,为回肠相关免疫细胞的发育提供必须的微环境。这两者互相协调作用,对机体的黏膜免疫系统的成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