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展变化论”的中国大学城反思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ms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学城”这个对于中国人来讲的新名词,不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1998年中国第一座大学城——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建设至今,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全国建设完成50多所大学城,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可谓是前所未有。同时这种发展态势也带来许多问题,如土地问题,能源问题,交通问题,校园运行管理方面等等一系列问题。问题出现后,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思考与反思考:当代中国“大学城”发展现状如何,是否应该继续这样发展等等。本文以问题为出发点,对中国“大学城”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在分析中了解到:中国“大学城”与国外大学城有所不同,它的形成过程基本上属于我国政府对教育深化改革,催育的新生事物,与国外自然形成大学城有所不同。随后,通过对几座典型中国“大学城”的分析,总结出中国“大学城”的优势与弊端,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大学城”的发展状态是否符合发展规律?到底该以何种模式发展?”在进一步探索时,本文引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中的事物“发展变化论”,将它运用到大学校园的建设发展之中,推出了大学校园建设的“发展变化论”,然后从历史的角度对国内外大学以及大学校园建设的发展进行了论述,揭示了大学校园建设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并将其对应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先后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分析了各阶段的特点以及决定与制约各个阶段校园建设发展的因素。同时,又将此理论运用于我国当前“大学城”建设的思考中。明确了当代中国“大学城”在中国大学校园建设发展中处于中级阶段,它并不是最终的完成形态,以科学方法为导向,科学技术为依托,合理的方式来进行,才有利于阶段性发展,这样就需要以全新的视角来寻找出路,新的发展模式,来取代或补充中国当前这种“大学城”的发展模式。接下来,论文就以大学校园建设的“发展变化论”为向导,以网络化这一21世纪将引发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的技术为依托,提出了中国“大学城”的三种模式设想,包括其特点、设计原则等。最后,本文得出了:中国“大学城”应该继续发展,它应该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科学技术为依托,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结论。
其他文献
我国的国情和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优势决定了快速轨道交通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按照可持续发展
以纽约、洛杉矶、芝加哥为核心的美国三大都市旅游带,是伴随着美国城市化的形成而出现的。在美国三大都市旅游带的发展进程中,城市郊区化起了积极的联结与推进作用。某种意义
我国"十二五"规划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了陆海统筹,是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陆海统筹既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和海洋权益的长远需要。陆海统
<正> 当弗雷德·阿斯泰尔在后景唱歌时,片头字幕渐渐淡出,换上了一张老式的电影海报,上面是绘制的面庞和场景的综合画:在一个黑色图形的左侧有一个戴软木遮阳帽的男子,他的面
<正> 电影理论的探讨越是深入,就越加专门化,分支越细,构成复杂的结果,借鉴了人文科学中各门不同的学科(语言学、生成语法学、弗洛依德和拉冈的精神分析学、社会学等等),而这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一样,是现代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其在扩大就业、活跃市场、增加收入、稳定社会以及形成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世界上经济发展
共形天线及其阵列在结构上能很好地满足空气动力学的要求,因此它们在飞机、导弹、火箭等空天飞行器中独具优势。本文围绕共形辐射单元及其阵列的分析与设计展开了一系列的研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随着货物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的削减,国外跨国公司出于战略考虑,凭借其技术先动优势和强大的知识产权,筑起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壁垒”,阻击我
高层连体结构是指两个塔楼或多个塔楼由设置在一定高度处的连接体(又称连廊)相连接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结构体。高层连体结构体系的特点是两个或多个塔楼间由于连体的存在而形成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在运用这一工具进行交际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违反规则,出现语言表达上的错误,就是我们常说的口误。前人从说话者的角度出发,对口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