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学城”这个对于中国人来讲的新名词,不断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1998年中国第一座大学城——河北廊坊东方大学城建设至今,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全国建设完成50多所大学城,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在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可谓是前所未有。同时这种发展态势也带来许多问题,如土地问题,能源问题,交通问题,校园运行管理方面等等一系列问题。问题出现后,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思考与反思考:当代中国“大学城”发展现状如何,是否应该继续这样发展等等。本文以问题为出发点,对中国“大学城”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在分析中了解到:中国“大学城”与国外大学城有所不同,它的形成过程基本上属于我国政府对教育深化改革,催育的新生事物,与国外自然形成大学城有所不同。随后,通过对几座典型中国“大学城”的分析,总结出中国“大学城”的优势与弊端,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大学城”的发展状态是否符合发展规律?到底该以何种模式发展?”在进一步探索时,本文引用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中的事物“发展变化论”,将它运用到大学校园的建设发展之中,推出了大学校园建设的“发展变化论”,然后从历史的角度对国内外大学以及大学校园建设的发展进行了论述,揭示了大学校园建设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并将其对应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先后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阶段,分析了各阶段的特点以及决定与制约各个阶段校园建设发展的因素。同时,又将此理论运用于我国当前“大学城”建设的思考中。明确了当代中国“大学城”在中国大学校园建设发展中处于中级阶段,它并不是最终的完成形态,以科学方法为导向,科学技术为依托,合理的方式来进行,才有利于阶段性发展,这样就需要以全新的视角来寻找出路,新的发展模式,来取代或补充中国当前这种“大学城”的发展模式。接下来,论文就以大学校园建设的“发展变化论”为向导,以网络化这一21世纪将引发人类社会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的技术为依托,提出了中国“大学城”的三种模式设想,包括其特点、设计原则等。最后,本文得出了:中国“大学城”应该继续发展,它应该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科学技术为依托,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