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乌审旗的植被景观为研究对象,以3S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利用LandsatTM影像为数据,对植被景观格局现状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超球面模型预测了乌审旗植被景观变化趋势,并分析了植被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乌审旗植被景观是以沙地和低覆盖草地为基质,总面积的34.25%和23.79%;中覆盖草地、灌木、高覆盖草地、耕地、乔木、城镇工矿用地、水域景观和盐碱地,分别占总面积的13.01%、10.50%、10.21%、3.44%、2.08%、1.12%、0.88%和0.73%。景观斑块多以大面积斑块为主,斑块边缘被分割程度较强,斑块形状较复杂不规则;景观类型分布较均匀,景观优势度较高,景观类型间相邻程度较高,景观多样性与异质性较高,景观破碎化程度低。景观类型转移特征:①1990-1995年,以低覆盖草地和沙地景观转移成中覆盖草地景观为主,占景观类型转移总面积的59.60%,植被改善面积占转移总面积的79.05%;1995-2000年,转移成低覆盖草地的面积最多,占景观类型转移总面积的48.76%,灌木、高覆盖草地、中覆盖草地和低覆盖草地景观转移成沙地景观的面积占景观类型转移总面积的24.61%,植被改善面积占转移总面积的24.85%;2000-2005年,转移成灌木景观的面积最多,占景观类型转移总面积的57.96%,低覆盖草地以外景观类型转移成低覆盖草地景观面积占景观类型转移总面积的21.36%,植被改善面积占转移总面积的88.50%;2005-2010年,转移成低覆盖草地景观面积占景观类型转移总面积的32.26%,转移成中覆盖草地景观面积占景观类型转移总面积的23.33%,转移成高覆盖草地景观面积占景观类型转移总面积的13.56%,植被改善面积占转移总面积的61.92%,转移成城镇工矿用地景观面积占景观类型转移总面积的7.51%。②1990-2000年,乔木、中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盐碱地和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波动性地增加,灌木、高覆盖草地、沙地和耕地波动性地减少;2000-2010年,灌木、高覆盖草地、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持续增加,乔木面积波动性地增加,中覆盖草地、盐碱地和耕地面积波动性地减少,低覆盖草地、沙地和水域面积持续减少。③1990-2010年,乔木、灌木、中覆盖草地、低覆盖草地和盐碱地面积波动性地增加,高覆盖草地、沙地和耕地面积波动性地减少,城镇工矿用地面积持续增加。驱动该地区植被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CDP、造林面积、载畜量的变化,其次是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