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交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长期存在的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进入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交通发展要在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的同时,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集约与节约利用资源,减少交通发展的负外部性,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我国交通发展模式转型问题,对于交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公路、水路交通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我国交通发展模式中的主要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从基本概念的讨论出发,在分析有关发展模式概念的基础上,界定了发展模式的定义、内涵等,为交通发展奠定逻辑起点与分析应包括的领域。基于该概念对国外交通运输发展模式演变的普遍规律和特点、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发展模式的特点、问题进行剖析;(2)基于国内外动态与趋势,引入并定义交通物质资本存量的概念,引入永续盘存法分析交通资产与社会资产变动的关系,测算了历史期我国交通物质资本存量,分析了我国交通与国民经济的适应状况;以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表征交通发展发展质量的度量指标,采用Malmquist-DEA方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将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等方面,得到了更加科学、丰富的研究结果;并进而对我国交通发展适应性和发展质量进行了评价;(3)在发展动因定义基础上,分析交通运输发展动因的历史变化及贡献进行探讨;在制度因素分析中,引入并定义了交通市场化指数的概念,定义了交通市场化的测度指标体系,并以该体系为工具,测算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交通市场化指数就我国交通市场化的规律进行总结;(4)将效用(Utility)的概念从个体范畴扩展到社会群体范畴,引入到交通运输领域,对交通运输的效用进行了定义,在此基础上应用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交通运输的社会效用曲线,对交通运输发展的阶段性以理论诠释,分析了交通运输发展阶段特征和我国交通运输当前所处的阶段,阐释了我国交通发展的历史方位;(5)基于SWOT法从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了未来我国交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未来我国交通发展模式转型战略;(6)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交通发展模式战略选择进行了分析。基于前述多方面理论分析,结合交通行业多方面现状信息,对未来我国交通发展模式转型的战略目标与对策进行了讨论。(7)根据我国交通发展模式转型的内在要求,提出了当前与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交通发展模式转型的战略目标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