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C57BL/6J小鼠不同年龄阶段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并观察小鼠随年龄增长过程中耳蜗基底膜不同部位带状突触(RS)数量变化情况,初步探讨RS的数量变化与年龄相关性听力下降(AHL)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老年性聋的发病机制和探索临床防治措施提供新的实验依据ǐ【方法】通过ABR检测C57BL/6J小鼠各年龄段(261012月龄)的听力变化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RS前后膜进行双重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定位成像,并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对基底膜各段RS的数量进行计数,研究各年龄段C57BL/6J小鼠基底膜不同部位RS数量随着鼠龄增加的变化情况ǐ结合听力学检查,分析C57BL/6J小鼠年龄相关性听力下降与RS数量变化之间的关系ǐ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s-b检验可重复测量双因素方差分析用于进行实验数据的统计学检验ǐ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ǐ【结果】1随着C57BL/6J小鼠年龄的增加,其ABR反应阈值逐渐升高,12月龄小鼠听力几乎接近全聋ǐ各年龄段小鼠对Click和4832kHz频率刺激声的ABR反应阈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61012月龄的三个年龄段小鼠在1624kHz刺激声的ABR反应阈值均明显提高,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ǐ2在同一月龄条件下,基底膜不同部位RS总数不同,从顶圈至底圈依次减少,4个年龄段分别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ǐ两两比较结果显示:2月龄小鼠耳蜗基底膜顶圈RS总数分别与中圈底圈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ǐ6月龄和10月龄小鼠基底膜顶圈中圈底圈进行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ǐ12月龄小鼠基底膜顶圈RS总数与底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顶圈与中圈中圈与底圈RS总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ǐ随着年龄的增长,基底膜顶圈和中圈RS总数逐渐减少,底圈RS数量呈现先减少后缓慢增加的趋势ǐ在耳蜗基底膜顶圈,除2月龄与6月龄RS总数无明显差异外其余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ǐ在耳蜗基底膜中圈,仅10月龄与12月龄之间RS数量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ǐ在基底膜底圈2月龄与61012月龄之间RS数量变化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6月龄与1012月龄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ǐ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因素和基底膜不同部位两因素之间对基底膜RS总体数量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即不同年龄不同部位基底膜RS总数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ǐ对于平均每个内毛细胞RS的数量分析的结果与上述结论基本一致ǐ【结论】1C57BL/6J小鼠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损失逐渐加重,可以作为研究老年性聋的良好的动物模型;2在机体衰老的过程中,耳蜗内毛细胞RS的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可能导致声音信息向中枢的传递减弱,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耳聋;RS数量的改变可能是老年性聋发生的早期阶段;3耳蜗基底膜底圈RS数量最先出现显著减少,说明在老龄化进程中,基底膜底圈最先出现损伤,听力学表现为高频听力下降;4耳蜗基底膜底圈RS数量呈现先下降再缓慢上升的趋势,说明机体可能存在某种代偿机制来增加RS的数量,以减缓听力的下降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