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歇后语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以明白晓畅的结构,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幽默的效果而耐人寻味,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在人民群众的口头上广泛流传,一直被视为是中华民族语言,思想和传统的集中反映。歇后语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但是,对歇后语的研究还局限于词汇研究或静态研究,一般是探究歇后语的语言结构和句法功能,从语用学角度的研究是凤毛麟角。为了丰富语言学的研究,本文从语用学角度,以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为理论框架,辅以Maslow的人类动机理论和裘克安的文化划分理论,对歇后语做出了较为全面的综观分析,旨在清楚地认识歇后语和语境的关系,挖掘歇后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为歇后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是基于语料的定性分析。首先,分析了歇后语和其它汉语熟语的异同,阐述了歇后语特有的性质,给歇后语进行了新的定义。然后,由于歇后语强烈的口语化性质,在日常交际中也频繁地被人们使用来传情达意,它的语用功能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歇后语在汉语交际中通过其语用功能的发挥,大大促进了交际的有效顺利进行。最后,综合考虑语言、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对歇后语语言选择的影响,得出歇后语输顺应交际者的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结果。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主要是对社会文化的顺应。交际者处于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之中,当然他们的言语无不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具体而言,歇后语的语言选择是顺应了中国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结果。对于心理动机的顺是歇后语产生的另一个深刻原因。具体而言,根据美国心理学专家Maslow的人类动机理论,歇后语的语言选择还顺应了交际者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需要的心理动机的结果。